讀了“冷門專業”,怎麼辦? | 媒體札記

高考錄取工作過半,志願填報早已結束,但是,關於選專業的討論依然容易引發關注。據報道,今年一些名校土木工程類專業受到較大影響,投檔線大幅下滑。河南本科一批徵集志願院校分專業名單顯示,同濟大學工科試驗班(土木與環境類)、吉林大學土木類專業計劃未錄滿,分別有計劃餘額1名、8名。

讀了“冷門專業”,怎麼辦? | 媒體札記

全省4萬多名就有機會上同濟大學的王牌專業?在河南這個“高考大省”,這在過去很難想象。其實,個別高校投檔分數線出現大幅度滑坡,有不少偶然因素——高分考生報考確實少了,但那些往年分數“可上可下”的考生不敢報考,這給了更低分考生“撿漏”的機會。不過,正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在接受採訪時所言,個案背後透露出的趨勢性問題值得思考。

土木工程專業分數下降,首先公開表達焦慮的不是相關學校的招生工作人員和專業教師,而是房地產領域的從業者和觀察者。有房產自媒體表示,土木專業最紅火的時期是房地產大發展的年代,“那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第一財經”採訪到的房地產從業者的採訪則表示:“儘管房地產市場的增量在未來5到10年仍能保持一定的水平,但是行業在吸引新增畢業生數量、薪資層面,肯定不會像以往那樣有那麼高的預期。”

業內人士對專業選擇的態度,可能摻雜複雜的情感因素。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廣州一位房地產投資顧問公司的總經理直言:“我們夫妻倆都學建築這一塊,做夠了房地產了,不想讓孩子再做這一行”“房地產圈的人相對樂觀,但圈外人看到房地產市場現狀,會對房地產市場信心不足”。上述“第一財經”報道還援引了專家觀點:“土木類專業需求遠未飽和,無論是新老基建還是城市更新,均會為新型土木類人才創造大量優質的就業機會,相信一定大有用武之處。”

專業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以至於有不少網友認為:當高分考生扎堆選擇一個專業時,社會對這個專業的前景就要警惕了。這樣的言論雖有誇張成分,但也反映出一個事實:沒有永遠的“熱門”專業,也沒有永遠的“冷門”專業。

讀了“冷門專業”,怎麼辦? | 媒體札記

拿筆者經歷來説,十多年前高考時,都市報依然享受着行業紅利,互聯網媒體也不那麼“內卷”,新聞傳播類專業是個“熱門專業”。民間對專業熱度變化的感受具有一定滯後性,大城市的家長和老師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認識可能更敏鋭,而小城鎮的家長和老師在指導考生填報志願時,則更有可能憑藉相對“過時”的主觀印象。

因此,當一個專業成為社會普遍認知的“冷門專業”時,可能恰恰是對應行業需要新鮮人才的時候;而一個專業大紅大紫之時,也可能意味着很快就要人才飽和。《新京報》的一篇評論在分析這一現象時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專業會‘常青’,面對社會發展流動對不同專業的需求,公眾還需要理性客觀看待。”

“對直線型上升的渴望,對‘爭上游’的孜孜以求,讓許多人秉持‘實用主義’。在他們看來,畢業之後好找工作、能拿高薪的專業就是好專業。”《南方都市報》刊發的評論,毫不諱言部分考生和家長選擇專業的心態。作者建議,選擇專業“需要保持篤定的價值信仰和強大內心”“少些趨之若鶩,多些發展思維”。

作為一篇新聞評論,上述建議當然秉持中道,無可指摘。可是,不管是作為家長給孩子作參謀,還是考生自己對未來的期許,在追隨內心與“拿高薪”之間,可能沒有絕對答案。衝着相關行業的熱度和高薪前景,選擇一個“熱門專業”,是很正常的選擇。如果人生的首要目標就是讓生活過得更好,回報養育自己的家庭,選擇一個社會需求大、勞動回報率高的專業又有什麼錯呢?

“深燃”的一篇報道或許提出了更值得關心的問題:“那些讀了熱門專業的人,有的會在學習吃力時,感到後悔。”在一個成熟社會,錄取門檻和收入預期穩定居高的專業,往往也對專業水平要求更嚴格、淘汰率更高,比如一些發達國家的法律類和醫學類專業就是這樣。不管有沒有“抓住潮水的方向”,如果考生選擇的專業和自己的興趣、性格並不匹配,即便讀了熱門專業,職業生涯也不一定能一帆風順。

國內專業熱度的起起伏伏,也從側面説明我們的社會依然在高速變化。這些年來,專業熱度此消彼長,對應的是各行各業在交替前行中波浪式發展。當前社會對專業選擇的焦慮與反覆,既反映了我國仍處於“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階段,也印證着各行各業的前景機遇與發展空間。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週時事熱點,我們下期再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9 字。

轉載請註明: 讀了“冷門專業”,怎麼辦? | 媒體札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