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司馬遷筆下西漢最知名俠客的傳奇、悲愴人生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經典

司馬遷寫《史記》不僅僅是在敍述歷史,同時也含蓄、隱晦地表述了自己的歷史哲學觀——其實知名史家都是如此,不過在司馬遷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對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上,司馬遷和班固的歷史哲學觀點大體趨同,但是在對於“遊俠”上,二人觀點截然不同。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開篇首句就列舉了韓非的名言“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韓非認為文人俠士都不是國家治理的憑藉,甚至是亂源),然後列舉了季次、原憲等品德高尚的大儒被尊崇的情形對韓非“儒以文亂法”進行否定,緊接着話鋒一轉,指出“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否定了韓非“俠以武犯禁“。

司馬遷認為“遊俠”不同於“豪強”,他們重諾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輕生取義,具有很高尚的品質,而班固對遊俠持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遊俠是社會的亂源,死有餘辜。班固在其《漢書?遊俠傳》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遊俠的厭惡。

司馬遷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證明,司馬遷所持的觀點非常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也完全符合歷史審美情趣。從這個角度來講,司馬遷確實比班固“高明“不少。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沒有列舉他倍加讚譽的歷史過往遊俠,他對此也專門做了説明,其原因在於儒家及墨家均反對遊俠(不要説法家了),故而過往文墨對遊俠極少有記載。

司馬遷在《遊俠列傳》中敍事了朱家、田仲、王公、劇孟、王孟、郭解等西漢幾位遊俠,本文的主角是郭解——西漢最知名的俠客。

《遊俠列傳》中,郭解毫無疑問是主角,司馬遷對他的敍事也可謂不惜筆墨。

郭解也非泛泛之輩,其外祖母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性“相士”許負,西漢時期,上至帝王如劉邦及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無不對許負推崇備至,更是以能得到其“指點迷津”為榮,而其無有不準者。

郭解父親因為性格張揚、行事乖張被漢文帝殺死。

郭解其貌不揚、短小精悍、不飲酒——似乎都不是大俠的“標配”,卻是司馬遷心目中的俠之大者。

郭解年少時,估計是因為遺傳原因,性格也非常乖張、陰險狡詐、睚眥必報,殺人放火、掘人祖墳什麼壞事情都幹盡了。但是,為朋友也是兩肋插刀,非常仗義。郭解命好,在危急時總能脱身或者遇到大赦,故而青少年時安然無恙。

隨着年齡的增長,郭解意識到了少年時的嚴重問題,逐漸洗心革面,不僅隨時檢點、反省自己的行為,而且以德報怨,只求付出、不圖回報,幾乎從來也不會再去怨恨任何人。這些確實已是道德高尚的長者的風範了。但是,好莫名殺人的“天性”始終伴隨着自己,致使不少人見到他都避道而行。那時的郭解,其人性極為複雜。

不管怎樣,郭解在年輕人中很有分量,有着不少擁躉。甚至不少年輕人在背地裏也為他“報仇”,並且不讓他知道。

一次,郭解姐姐的兒子同人賭酒,外甥依仗郭解的勢力,在對方認輸不能再喝的情形下依然灌酒,那人忍無可忍,突然拔刀將其殺死,後逃離。

郭解姐姐知道這件事後,故意傳話給郭解:

“憑我弟弟的實力,外甥被人殺了,結果連兇手都抓不到!”

且故意將兒子屍體拋棄在路邊不下葬,以此來羞辱郭解。

郭解馬上發出“江湖追殺令”,兇手知道無路可逃,主動到找到郭解“投案”,並將事情的原由告訴了郭解,郭解聽後説到:

“看來是我外甥無理,他該死,你沒有錯。”

遂放了“兇手”,親自掩埋了自己的外甥。


如前文所敍,在自己的家鄉,人們看到郭解就會避道而行(郭解認為這是大家對他的尊重)。一次,突然出現一個不僅不迴避,而且還“刻意不迴避”的人。郭解很好奇,派人打聽那人姓名。門客中有人説到:

“何不直接殺之!”

“鄉里鄉親的,我不被所有人尊重,説明我還有很多問題,應該反省的是我,關人傢什麼事呢?我打聽他的姓名不是要殺他,而是要感謝他。”

得知那人姓名後,郭解告訴地方官,這個人我很關心,輪到他服勞役時,都給他免除了。之後,這人從來沒有服過役。此人也常好奇,經打聽後知道了箇中原委,於是主動找到郭解“負荊請罪”,事情傳出後,郭解的聲譽更隆,年輕人更是爭着效仿。

洛陽城中有兩派頗有實力的派系結仇,準備火併。消息傳出後,不少洛陽豪傑、名流出面調停,但都無果,其中一派始終不依不饒。有門客告訴郭解:

“都是鄉里鄉親的,如此火併肯定不好。這個事情恐怕只有您出面了。”

於是,郭解找到堅持火併那家勸解。出於對郭解的尊重,那家雖不情願,但是還是接受了調停。完後,郭解説:

“我聽説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不肯接受。今天,有幸你們聽從了我的勸告,但是我又怎能侵奪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你們不要講我來調解過了,待我離開後,讓洛陽豪傑再從中調解,你們就表現出是聽從了他們的。”

於是郭解當夜離去,不讓人知道。

此後,郭解為人處世更加低調、謙遜。他替人辦事不僅分文不取,甚至在當事方都滿意前,連“答謝宴“都不會參加。

郭解的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最高權力者手中。

在帝王眼裏,就沒有“俠士“,只有”豪強“。從年輕人對郭解等俠士的膜拜,我們很容易得出當時遊俠盛行的結論。而這卻是朝廷所不容的,在帝王眼裏這些俠士都是土匪惡霸,都是社會亂源。

在豪強盛行的情形下,為了壓制豪強但又不動用軍隊,漢武帝採取了將豪強遷離生活地的策略。全國資產達300萬錢的豪強都必須遷居到京畿外沿茂陵地區,一方面讓他們遠離自己”飛揚跋扈“的土壤,另一方面就在天朝的眼皮下,隨時可以將你滅了。

按照200萬錢的資產標準,郭解是“沒有資格“被遷移的,但是地方官員非常”懂政治“,知道武帝不會放過郭解,就將郭解造進了遷移名冊。郭解知道後,託人找到了大將軍衞青,懇請衞青將這一信息傳遞給武帝。

同為武功高強者,自然惺惺相惜——雖然一位高居廟堂,貴不可言,一位遊走於江湖草莽。沒想到衞青的幫忙反而害了郭解。當衞青告訴武帝:

“郭解家貧,不夠遷移的資格……“

武帝看看衞青,沉默5秒後説到:

“區區一位江湖人士,可以請動大將軍為他傳話、説情,足見這人不貧!……“

郭解被遷移茂陵後,打聽到了是老家的“縣委秘書“楊某將自己的名字造進名冊的,於是郭解侄子千里奔襲,取了秘書長首級。

郭解遷移到茂陵後,依然是一呼百應,不管認識不認識他的人都願意歸附於他,每天前來拜訪的車馬絡繹不絕——郭解實在是不懂政治,這是帝王家的大忌呀。

楊秘書長雖然被郭解侄子殺了,但是其家人卻為他打起了官司,可惜上告的家人在光天化日被人殺死於衙門口,輿情沸騰。武帝知道此事後,覺得“機不可失“,遂下令拘捕郭解,郭解得到消息後星夜逃離,武帝動用國家力量全國通緝。

在強大的國家力量面前,郭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雖然有民間人士的極力掩護(有的還為此付出生命),郭解最終被漢武帝關進了大牢。

官吏在審查完畢郭解“案件“後,認為郭解無罪,並且向武帝講明瞭原因:

首先,郭解那些案底都是在大赦之前發生的,已經被朝廷赦免,不能再追究;

其次,很多因冒犯郭解而死的人,不僅不是郭解派人行兇,連兇手是誰郭解都不知道,因此其實與郭解無關。

漢武帝其實只是要郭解死,偏偏遇到這麼一位懂不起的官員。好在政治能手,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公孫弘説話了:

“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弄權,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但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應該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

於是原本只想殺郭解一人的漢武帝誅殺了郭解的家族。

郭解死後,江湖上也出現過不少遊俠,但是道德品質都不可與郭解同日而語。

司馬遷並沒有用自己的詞彙來讚譽郭解,只是描述了現象:

“我看郭解,外貌趕不上普通人,毫無顏值可言,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遊俠們在談話時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説‘如果一個人以美好的名譽來作為自己的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