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週刊
作者俞楊
日前,教育部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清華、北大等12所985大學入選,入選高校均在理工科領域實力強勁。
一流名校,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未來技術學院,會是哪些學子的未來?
名校集結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通知》下發,正式公佈首批名單。
經高校自主申報、專家論證,北大、清華、北航、天大、東北大學、哈工大、上海交大、東南大學、中科大、華中科技、華南理工、西安交大共12所大學入選。
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將用來幹什麼?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着力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推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
其實,教育部2020年5月印發《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已經確定了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目標。而今首批名單公佈,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工作邁出關鍵一步。
在去年的這份文件中,教育部指出,推動整體實力強、專業學科綜合優勢明顯的高校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建設內涵。
首批為什麼遴選這12所?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禮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教育部發通知後,申報的高校肯定不止這12所,只是這12所比較滿足申報條件,建設方案相對成熟。
周光禮指出,12所未來技術學院只是第一批,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只是不會很快出來,會有一段時間的博弈。
縱觀首批這12所大學,均為985高校,且在理工科領域實力強勁。
作為國內高校TOP2,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北大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理學科目均為A+,清華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等工學科目均為A+。
在12所大學中,除名校集結的京津與長三角地區,東北、西北、華中、華南地區都有分佈。
根據各大高校官網披露,哈工大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共有17個學科位列A類,A類學科數量位列全國第八位,其中工科突出,A類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東北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工程學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
截至2021年5月,西安交大4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工程學進入前萬分之一。
華南理工以工見長,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等4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入選數在全國高校中並列排名第6位、華南地區首位。
不過,周光禮指出,這12所大學在國家緊缺技術方面有很好的學科基礎,主要看實力和辦學特色,地域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
學科聚焦
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公佈前,東北大學、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就已官宣,未來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芯片設計等。
華南理工明確,2021年將招收首批本科新生,招生專業為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周光禮指出,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芯片設計等方向,是因為這些領域屬於前沿性、緊缺性、戰略性的方向,事關未來技術安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領域都是應用驅動的學科交叉領域,選擇這些領域符合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目標。
東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以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區——吳健雄學院為依託進行建設,聚焦芯片設計、信息材料、未來通信、智能感知四個方向中的未來技術。
集成電路專業人才目前處於緊缺狀態。到2021年前後,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缺口接近30萬人。
5月24日,東南大學-華為十年合作框架簽約儀式在東南大學舉行。去年,任正非曾帶隊密集拜訪華東四所名校,於7月31日訪問了東南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國傑曾指出,芯片等底層技術有較高門檻,只有985等頂尖院校才能培養出來。
華南理工未來技術學院,則圍繞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和跨學科交叉領域,主要佈局智能感知、大數據、AI+融合技術三大研究方向。
要説眼下最熱門的專業,當屬人工智能。2018年度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2019年度猛增到180所高校。
人才突破
天時地利人和,有了一流名校一流學科,關鍵在如何培養一流人才。
根據《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未來技術學院建設重點推進七個方面的建設任務,首先是打破傳統按照學科門類劃分的知識體系,凝練基於專業交叉的未來技術特色。
事實上,芯片等新技術早已突破了原有的學科邊界與形態。2020年,集成電路專業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並作為一級學科。同年,我國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第14個學科門類,集成電路專業則擬設於交叉學科門類下。
學科交叉是大勢所趨,從諾貝爾獎獲獎結果來看,最近25年交叉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達49.07%,已接近一半。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通知》,有關高校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保障,打造培養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
首批未來技術學院要培養具備“未來”潛質的人才,那麼,目前最需要在人才培養上突破高校體制的哪些侷限?
周光禮指出,培養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其一是推進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可以考慮本碩博一體化培養。
其二是推進產教融合,集聚產業優質教育資源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可以探索高校-產業雙基地培養模式。
其三是擴大和落實學校和學院辦學自主權,激發基層組織創新活力。教育部門可以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但不宜插手具體的培養過程,否則可能違背教育規律和破壞大學的辦學自主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也指出,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的重要意義,並非取得一兩項標誌性的技術創新成果那麼簡單,關鍵還在於是否突破常規,建立起更好的機制。
而體制機制改革,不但決定學院的發展走向,也對學校的整體改革具有探索、示範意義。
有了更好的機制,顛覆性的創新技術自然會噴薄而出,也會為社會培養大批創新領軍人才。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中國新聞週刊 俞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