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考生志願填報熱衷向UP主求教,究竟為什麼?|2022招考季新觀察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經典

隨着上海高考發榜,志願填報成為不少考生和家長的頭等大事。

“國際關係是學各國曆史嗎?”“我的愛好是看小説,是不是應該報考漢語言文學專業?”……其實,自高考結束後,除了密切關注高校的招生動態,不少教育類UP主的後台也被考生們的私信擠“爆”了。各類博主作為“過來人”分享自身經驗的視頻,備受考生和家長的追捧。

對於這一現象,不少高校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直言“沒想到”。考生高考志願填報熱衷於向各類博主諮詢,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為考生提供更好的志願填報諮詢服務,哪些方面還可以做加法?

網生代學生,期待新的報考指南

“志願填報的底層邏輯”“9個高考志願填報的致命陷阱”……在B站,百大UP主、復旦大學在讀博士週薪吉耗時近兩年創作了幾十個視頻,在視頻號“取景框看世界”中,幫助高考考生分析了117個專業,進行大學專業選擇。這些視頻中,他邀請了專業嘉賓圍繞專業學習內容、技能素質要求、學習難度,就業方向、薪資待遇,未來專業及行業的發展潛力、前景的邏輯框架進行分享。相關視頻觀看量達數千萬,狂吸上百萬粉絲。

如果説從前考生往往基於長輩經驗、根據志願填報指南決定志願,那麼如今,一些博主的建議正在成為網生代學生新的參考指南。究其原因,對於考生來説,一是省去了搜索、篩選的大量時間;二是年輕的博主從親身經歷出發的分享,很容易引起同齡人的支持和共鳴;三是相關話題自帶流量屬性,成為不少平台力推的內容。不少高考生“按圖索驥”,找到理想院校在讀或畢業的博主詢問,或者從行業出發,詢問具有相關從業經驗的博主。

“望文生義”填志願,入學後很可能會有落差

但在準備視頻的過程中,週薪吉發現,高考生僅憑片面認知決定志願選擇的現象很普遍。同樣,早在一個月前,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陳超在B站後台收到了不少考生的私信。陳超發現,僅憑專業名稱“望文生義”,甚至基於某部電視劇的演繹產生職業想象,決定報考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少負責招生工作的教師也反映,雖然近年來考生在選專業時看似對自己未來的目標更清晰了,但大多數考生對專業仍然一知半解。

上海外國語大學西方語系教師張禮駿對此深有感觸。在今年的外省市招生諮詢中,他發現很多考生都會諮詢與翻譯相關的問題。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些考生對於外語專業的認知都是來自一部以翻譯官職業生涯為題材的熱播劇。而這部劇的主角設定恰好是畢業於上外。張禮駿説:“考生根據電視劇形成了思維定勢,學外語就只能做翻譯,對大學專業本身的培養內容和培養目標卻缺乏深度瞭解。”

多位高校教師感慨,高中階段,學生接觸的多為基礎學科知識,不少學生對學科專業的瞭解程度有限,更談不上學科興趣。根據片面認知“望文生義”報出來的志願,考生入學後很可能會感到理想和現實差距較大,甚至會變成“學困生”。

大學的專業離中學生究竟有多遠?

每到招生季,大學的慣例是組織大批老師進行招生宣講,提供志願填報的諮詢服務。但對考生來説,大學的專業仍是霧裏看花。學生獲取權威信息的途徑、對學科和專業瞭解的深度依舊很有限。

許多高中教師坦言,在給學生提供報考建議時,往往從“分數、排名、興趣”等角度入手。然而,大學學科發展迅速,對於新增專業、學科前沿等信息,一些高中教師也很難解釋清楚。例如“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名稱相近,但學習內容有很大差別。因此,不少高中希望能夠有更多大學教師主動走進中學,提供專業諮詢服務。

“增加大學和中學之間的交流,讓中學生對大學有更多瞭解非常有必要。”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特聘教授邱夷平在B站視頻播放量已破百萬,每年高考後,後台都會收到關於志願填報的留言和私信。“不少網友關心的學科冷熱並非學生填報志願時考慮的首要因素。關於學科發展、學科和學生的適配程度,這些專業問題必須由專業人士解答。”

在接受採訪時,多位高校招生辦教師提醒:網絡信息錯綜複雜,高考生從網絡獲取的專業信息較為零散,不同人分享的專業經驗不成體系,往往缺少統一邏輯框架。博主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在填報志願時,考生最好尋求專業指導,審慎思考後作出決策。

教育界人士也在思考,在提供更便捷、全面的志願服務方面,中學和大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專家看來,在中學階段就前置生涯規劃,加強大學和中學之間的對接很重要。邱夷平建議,希望更多大學教師能走進中學,幫助學生儘早瞭解大學的相關學科,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