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雙減”政策自今年7月底正式落地以來,討論聲不絕於耳,幾乎每一條關於“雙減”政策的網帖下面都會引來一輪又一輪的唇槍舌劍,老師、家長、學生、教培機構從業者,每個人的站位不同,各抒己見。
觀望,又何止觀望?焦慮,不禁的焦慮。整頓混亂的培訓機構市場,免去了家長陷入教育“內卷”的焦慮,但撤掉了教培機構這根“枴杖”,家長們新一輪的焦慮又產生了。細細觀察,焦慮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擔心自家孩子因為徹底放鬆下來而影響升學成績。
有家長認為,失去了教培機構,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可能請家教“一對一”輔導,而普通工薪階層卻請不起家教,擔心這份差距會越拉越大;甚至有家長認為,撤掉的不是教培機構,而是自己孩子出人頭地的那塊跳板。
“雙減”政策落實後的第一個學期過半,學校在努力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孩子們的課業壓力顯著緩解,只有家長的那份焦慮感暫時還沒有找到安放之處。
“雙減”談不盡的話題
10月18日15:20,河西區解放南路一所小學旁。
距離放學時間還有10分鐘,街道上站滿了接孩子的家長,他們三五成羣湊在一起,聊天的話題無外乎這幾個——你家的孩子回家後都幹什麼?他在課堂上感覺“吃得飽”嗎?他還在上網課嗎?這些話題自本學期開學時就在聊,如今學期已過半,而話題依舊在持續熱議中。
有的家長説:“我家孩子回家就是玩,徹底放鬆了,既沒有作業又不用補習,這學期感覺她特別輕鬆。”另一位家長接話説:“給她買些練習冊,雖然老師不留作業了,但咱家長得盯住了。我家孩子每天晚上必須用1個小時進行復習和預習。”
這兩位談興正濃,那邊幾位家長就教培機構存在的理由展開了“辯論”。有家長説:“不上補習班總感覺缺點啥。過去孩子的日程排得滿滿的,學校放了學就馬上送到補習班繼續學,雖然辛苦但也值得。如今,一下子沒有了補習班,他整天在家無所事事。”另一位家長則説:“我家孩子沒上過補習班,總覺得家長花着錢,佔用孩子的休息時間不值得。”這時一位家長插話説:“這得看孩子,有的孩子吸收好,這錢花得值;有的孩子你砸進去多少錢,他照樣學不進去。”“人家聽講認真、吸收好的孩子,還用上補習班嗎?”不知哪位家長説出這樣一句話,“辯論”戛然而止,但依舊沒有結論,預料這番“辯論”轉天還會繼續。
幾分鐘過後,第一批放學的同學在老師的引領下來到集散點,一聲“老師再見,同學再見”後,各自奔向家長。家長牽着孩子的小手,問的第一句話肯定是:“回家還有作業嗎?”
學校老師並沒有因為“雙減”政策而放鬆對學生的要求,一位班主任老師藉着放學的工夫約談了兩位學生家長。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點——“長假”歸來後,注意力不夠集中,課堂上經常走神。老師説:“我們講究從課堂上要效率,這一節課要講幾個知識點,你走神幾分鐘就可能錯過一個。現在家庭作業有時限要求,因此留的作業都是精華內容,你上課走神,做作業必定有困難。”
從老師的警示中能夠聽出,“雙減”政策出台後,學校的教學工作的確發生了重大改變,老師講課要求精,學生聽課需投入,而家長是否跟上了學校的節奏,是否轉變了過去的老方法、適應現在的新政策呢?
有“躺平”的理由但沒勇氣
“‘雙減’不等於鬆懈,到時候考大學還得看成績。”媽媽每天在曉宇的耳邊唸叨着這番話。曉宇今年讀小學四年級,“雙減”政策落地後,他生活中最大的轉變是在家的時間變多了。
從去年開始,曉宇的課外班就沒有間斷,因為媽媽堅信這樣一個説法:“一二年級可以玩,三年級起就要爬坡了。”為了能給孩子助力,讓他在爬坡過程中裝上“小馬達”,媽媽諮詢了多家校外教培機構,給曉宇遴選合適的課程,甚至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曉宇都沒有休息。
突然之間,“雙減”政策來了,課外培訓班線下課程取消,網課可以有條件地開展,而且只允許在週一至週五上,休息日不允許開課。在曉宇看來,這一條條政策簡直太“解壓”了。他説:“我不想上補習班,特別是週六上午,睡得正香就要被媽媽叫起來。”八九歲的孩子,每天都在“祈禱”補習班倒閉。沒成想,夢想果真照進了現實,而且來得“猝不及防”。
曉宇因為有了“雙減”政策的撐腰,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家休息了,但媽媽經常跟他這樣説:“越是減負,你越應該鉚足勁學習,你的同學都在暗中較量呢。”媽媽的這番言論似乎有些道理,曉宇不敢跟媽媽辯駁,網課依舊沒有減少。
“很多家長都在説,‘雙減’政策給了家長和學生‘躺平’的理由,但我沒有‘躺平’的勇氣啊。”曉宇媽媽這樣説,“我也盼望孩子毫無壓力地考高中、念大學,但到時不是還得看成績錄取嗎?”她特別想擁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先看看未來孩子是怎樣一副狀態,省得到時候後悔。
每個父母都不可能拿孩子賭未來,為了不讓孩子掉隊,一定會使盡全力。“無論現在還是將來,讀書學習肯定是沒錯的,這是確定的答案。”曉宇媽媽這樣理解。
“雙減”之後的週末
一邊是教育部門大力落實“雙減”政策,特別是學校在提升教育質量、為學生減輕校內負擔上不斷髮力;一邊是教培機構的線下課程停了,且網課時間和授課內容有所限定,這就意味着週末時光真正還給孩子。但家長們發現新問題出現了:孩子在週末面臨無所事事的狀態,如何才能改善豐富孩子們的週末生活,讓孩子在週末有奔頭。當孩子從繁重的課外輔導中解放出來之後,家庭教育有沒有主動填補空白,或拿出可行的教育設計呢?
一部分家長依舊沿用題海戰術,學校減負但家長不給孩子減負。到了週末,一疊練習題拿出來,《全優衝刺》《黃岡課課練》《53天天練》等課本之外的練習冊被家長自行購買回家,雖然學校不再發放此類習題冊,但家長爭先恐後地在全網搜題。至於這些練習題與日常所學是否匹配,家長並沒有過多關注,只覺得多做些題沒壞處。
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徹底放鬆,孩子只要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能夠安安靜靜地玩上一整天。
關於“雙減”後的週末,網上有相關討論,有網友就表示:由此可見制定“雙減”政策的良苦用心。家長們平日裏工作忙,總是抱怨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過去每逢週末、假期,孩子比平日裏還要忙,但如今孩子們不忙了,週末的時光全部留給了家庭,家長可以通過有效陪伴,真正提高孩子居家時間的質量,但有多少家長真正重視了呢?
記者在採訪中也聽到了家長們的見解:無論是題海戰術,還是徹底放鬆,或是像過去一樣送孩子去補習班,核心都是家長找途徑“逃避”親自陪伴孩子。看似接送孩子很忙,看似為孩子的前途憂慮,但實質是在逃避陪伴,只是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罷了。有家長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今天充滿焦慮,就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方式。過去花錢還能夠買到服務,但現在陪伴孩子過週末的只能是家長了。
當家長願意拿出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時,就會有無限種過週末的方式。比如陪伴孩子去博物館、圖書館,陪着孩子去體育場踢踢球,陪着孩子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會,都是豐富假日生活的好方式。
家長為何越減壓越焦慮
“今天收到教培機構的通知,用此前報名的文化課換成乒乓球課,這不是開玩笑嗎?”一位家長在微信羣裏説了這樣一句話,立即引發了家長們的爭相討論。家長們你一言、我一語,爭相表達着觀點,但梳理這些言論,會發現一個明顯的標籤——焦慮。
焦慮之一,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雙減”政策落地了,如果大家都一碗水端平,倒也挺好,但家長們擔心其他同學藉機“彎道超車”,自己的孩子本來有希望讀名牌大學的,但因為此時的鬆懈,讓其他同學趕超了,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焦慮之二,這些年已習慣校外培訓,突然被限縮了,心裏放不下。在這個羣裏,多數家長都將校外教培機構視為“救命稻草”,在他們看來,學校教的知識只能管“飽”,若想吃“好”,就得“開小灶”。如今這棵“救命稻草”被限縮了,家長們焦慮的“情緒稻草”被點燃了。
焦慮之三,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在討論中,家長們就談到了高中與高職的選擇,家長們明確表示,自己接受不了孩子讀不了高中而去選擇高職,在他們眼中,孩子讀高職意味着缺少了更多的職業選項。難道產業工人就是平庸嗎?藍領難道就不如白領風光嗎?家長們既不認同,也不否認,但他們給自己孩子設定的“圈層”並不止於此。
焦慮之四,參考對象越來越模糊了。過去當校外教培機構風頭正勁時,家長們有參考的對象,很多“隨大流”的家長跟着報名了。那時候家長們認為,孩子去上就比不上強,只要把錢投入了,家長的責任就盡到了。可現在,同學們的自學方式改變了,沒有參考對象了,家長想投入卻不知道該投向何方,頓時心裏沒底了。此時又回到了第一層焦慮,自己的孩子一旦被落下,該怎麼辦?
焦慮之五,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試點”。在微信羣裏,有的家長鮮明地闡述了“雙減”政策背後的深刻思考,也在奉勸其他家長格局要放開、視野要放大,用開放的視角觀察這樣一項政策。家長們説:國家政策出來後我們肯定要支持,而且目前政策的效力正在顯現;可就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試點”,如果能從自己孩子的身上試出“經驗”當然皆大歡喜,怕就怕試出來的都是“教訓”……
仔細看一看這些家長的留言,雖然不乏片面之詞,但句句話透着對兒女前途的憂慮。什麼時候能把這份焦慮徹底放下?恐怕最理想的狀態叫沒有競爭,但這可能嗎?
排解焦慮需要認清現實
近幾個月來,事關孩子教育的話題被廣泛關注,足可以看出教育話題是全民話題,特別是“雙減”政策正式實施後,從學校教育到校外教培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在適應這番改變的過程中,不少家長出現焦慮情緒,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為此,本報記者專訪天津市社會心理學會監事,天津心帆心理輔導中心主任賈曉波教授。
賈曉波教授認為,國家站在全局的角度對教育問題進行改革,是為了確保教育的公平性。近些年來,學科類校外教培機構興起,讓很多孩子成為“雞娃”,讓很多家長為之焦慮,身心俱疲。誰都擔心被甩在後面,從而使學生們被迫“內卷”,家長們因此付出了大量的財力和精力。但結果是什麼呢?或許考試成績高了一些,但是否讓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升呢?
在這樣的情形下,國家出台“雙減”政策扭轉局面,家長們突然感到過去的教育方式正在發生改變。過去無論孩子學習是否出現困難,家長都會爭搶着把他們送進補習班,抓住了補習班就像找到了枴杖;而今所謂的“枴杖”撤了,家長們出現焦慮感、無力感是可以理解的。賈教授表示:“這份焦慮源於校外教培機構留下的空白,家長僅憑個人能力無力去填補,或者説不知道該往哪兒使勁了。”
“雙減”政策剛剛實施幾個月,還處於適應和完善階段。賈曉波教授認為:減輕焦慮需要政策不斷完善,政策的完善過程要讓老師、家長和學生感到踏實,同時也需要家長認清現實。
“實事求是地檢視自己的孩子,早一點為孩子規劃未來的方向,顯得十分必要。”賈曉波説,“很多焦慮的產生是因為家長沒有從實際出發,給孩子設定了過高的期望。另外,要積極和學校的老師溝通配合,做好後勤保障工作,不將焦慮情緒轉嫁給孩子。”
賈曉波教授同時提醒大家:當家長真正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時,焦慮感自然就會減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