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挖掘“長板”潛力 促進職教專才培養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近年來,學界一直在探討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特徵。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有着明顯的不可替代性。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一個最大區別是,前者側重培養專才後者側重培養通才。如果説短板理論是培養通才之依據,那麼長板理論則是培養專才之基礎。在短板理論看來,一個企業需要及時補短板,以免影響企業的整體效能;一個人亦需及時補短板,將自己的弱項補齊,以免影響個體的全面成長。而在長板理論看來,一個企業沒必要樣樣產品都生產,而是把一樣產品做到極致即可充分贏得市場,甚至在市場一家獨大;如大疆的無人機、華為的通信設備、騰訊的微信平台;同樣,一個人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成為熟悉各行各業的通才,只要是身懷一技之長的專才即有可能成為某一企業甚至行業領域的精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通才培養為培養對象設定了多個目標,某一方面的“短板”會阻礙其成才之道;專才培養為培養對象設定了少數專門目標,某一方面的“長板”會鋪就其成才之路。

什麼是專才培養

多年來,中專學歷的中等職業學校,以及大專學歷的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職業院校構成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體。在人們的思維習慣中,含有“專”字的機構或學者,往往象徵着某些領域的權威性。如專科門診、專家等。中專、大專學校所含有的“專”字,理應體現專門領域技能操作、技術應用的權威性。人們在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時常會想到看門診專科。原因在於裏面的醫生是某一科的專門人才或行家裏手。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相對於本科,中專、大專含有的“專”字在人們心目中卻也代表着更低層次的學歷。在一些用人單位對學歷片面追求的背景下,中專、大專畢業生就業空間常被本科畢業生乃至研究生擠佔。中專、大專學校若要凸顯和維持就業優勢,不僅應鼓勵學生學歷的進一步提升,如就讀職業本科或者其他綜合類本科院校,更重要的是,在專才培養上下足功夫。

在人口出生率低下的全球背景下,家長們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面臨人民羣眾的多樣化教育需求,以專才培養作為類型教育主要特徵的職業教育,通過在普通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職業啓蒙和職業體驗,在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階段開展相應的職業技能訓練,為在學生身心發展關鍵期和技能學習關鍵期內及時發現和培養大國工匠夯實了基礎。

隨着更多的職業本科院校陸續成立,專才培養也應被賦予新的內涵,以區分於普通本科院校的通才培養。儘管職業本科在學歷層次上與普通本科一樣,但培養的專才更加聚焦於某一個行業以及某一個行業中的某些崗位(工種)的技術應用和技能操作;後者則是側重若干行業以及若干行業中的相關原理探索、規律發現以及技術發明。

為何需要專才培養

相對於通才,專才往往在結構性就業矛盾出現的時候更具有針對性。這就不難理解,諸多企業在招錄員工之時,更加關注專才而非通才。因為專才無須經過過多的培訓環節,就可直接進入工作崗位。一些企業在招錄員工時,首先想到的是能夠迅速為自己帶來利潤的專才,而非很久才能創造利潤的通才。

社會的確需要通才,但也需要各類有專門技能的專才。但人的能力各有不同,有的人恰恰在某一方面明顯優於他人,學校教育應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當教育無法做到人人都全科優秀的時候,就要關注那些單科優秀的學生。自然界的眾生,總是各有千秋。將每個人的“偏才”充分發揮出來,對於社會的發展,不也是構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的人力資源庫嗎?

怎樣培養專才

通才培養的模式顯然不能也不應當被移植到專才培養模式之中。職業教育也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指的是基於某一項技能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基於所有技能的全面發展。職業學校區別於普通學校的明顯特徵是培養“術業有專攻”的技術技能人才。

職業學校固然具備兜底的使命,但非常需要按照專業大類發現和招收那些具有特別技能或特別技能潛質的人加以重點培養,尤其對於那些因為偏科被普通學校拒之門外的“偏才”“怪才”羣體。技術技能人才固然需要各科文化課成績符合一定的要求,但有些偏科的學生,比如理科成績較差或者文科成績較差,很難做到全面提高學習成績,更難做到在全面提高學習成績的基礎上再學好相應的專業技能。如果職業學校能夠為偏科生提供適宜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讓某些單科或者少數幾科文化課成績優異的學生學習與所擅長文化課相關的專業技能,那麼他們很可能成為這一行業領域的翹楚。

在接受系統教育的過程中,很多人在小學、初中階段對某一行業產生濃厚興趣的經歷,繼而萌發在這個行業成才的念頭,卻因為沒有遇到相應的伯樂和專門學習機會而中途放棄,這些人中的一部分走上了傳統學習的軌道,進而因成績不理想而被認定為學業上的失敗者,再接着以失敗者的身份重複學習,直到考取相對滿意的高校為止,或者走向社會,從事一份並不熱愛的工作。

多年來,一線學校常聽到學生的呼聲,即某些單科比較優秀但其他科目較差的學生因為總分不達線難以報考重點大學。從兜底招生向專才招生、從兜底培養向專才培養的轉變,不僅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奠定必要基礎,而且將逐步扭轉過去職業學校招生門檻較低的局面。從教育兜底的角度來看,註冊即可入學。而從專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即使是兜底的教育入學前也需文化課摸底考試、技能潛質測試,並按照文化課基礎和技能潛質基礎的類別層次分班定專業實施針對性培養;如果不是兜底的教育,更需要憑藉學生某一學科和某一領域技能的優勢來招錄和培養。這才是職業教育實現招生、培養、就業良性循環並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樹峯,系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教師發展處副處長,教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