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是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卓越復材1801班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31名同學,其中28名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院校錄取,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升學率高達90%,其餘3人均已簽約知名企業,全班100%落實畢業去向。四年間,班級同學累計獲得校內外各類獎學金60餘人次,國家級、省部級獎項80餘人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獲國家級立項5項、上海市級立項16項,10人曾任校院各級學生組織主要骨幹——這就是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卓越復材1801班的畢業“成績單”。就業形勢如此緊張的背景下,這個“神仙班級”是如何煉成的?
卓越復材1801班近年來取得不俗成績,既離不開同學們的進取,也得益於學院一流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從重大工程中的材料突破、中國歷史上的材料發明到生活中的材料應用、中國材料人的光榮使命,任課教師們將具有豐富性和延展性的思政內容嵌入課堂,持續點燃同學們科技報國的理想。“一次專業課中,老師讓我們專題討論我國在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成就,碰撞交流中,既讓我們掌握了最前沿的複合材料專業知識,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同時激發了學習熱情。”即將去復旦大學讀研的張夢芸同學感言道。
“從入學剛剛加入課題組的‘科研小白’,到具有較強的實驗操作、問題分析、項目撰寫能力的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在學院準研究生制培養模式和實驗班的多學科交叉教學中,我受益匪淺。”已經推薦免試將前往浙江大學讀研的郭司淼,四年中印象最深的是在課題組收穫的成長和在民用航空複合材料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鍛鍊的能力。據瞭解,學院推行“六個百分百育人體系”,其中包括100%本科生進課題組進行科創訓練,100%科研儀器設備向本科生開放,100%本科生進入校外實習實踐基地進行工程訓練,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在體系培養中進一步提升。郭司淼介紹,“大學四年,我的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實驗室,雖然辛苦,但是特別值得,如果沒有真正做過課題,不和老師深入溝通交流,我就不知道做科研是怎麼回事,更不會堅定地做出讀研的選擇。”
陪伴卓越復材1801班同學們一起成長的還有這麼一批老師,學院實施博導班主任“1+1+1”計劃,為每個班級配備1名博士生導師、1名青年教師、1名管理骨幹教師,形成“學術引領+成長導航+管理服務”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從沒有想到能和知名教授零距離接觸,他們的言傳身教既消解了我許多專業學習上的疑惑,同時讓我悟到了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已被同濟大學錄取的郄曉璇不勝感慨。
31個同學都是這個卓越集體中的一份子,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做科研、一起寫論文、一起參與各類比賽,四年間班級成員發表高水平論文5篇,累計獲得校內外各類獎學金60餘人次,國家級、省部級獎項80餘人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獲國家級立項5項、上海市級立項16項。
這個集體中的每個人絕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從科創競賽到志願服務,從文體活動到社會調研,他們在多樣的平台上綻放自己的光芒。
已收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沈佳悦,大二時申請並主持了1項國家級科創項目,和班內同學一起完成了直接墨水書寫(DIW)3D打印水凝膠支架、環境監測無人機等實踐項目,讓科研實現了從書本走向實際。除此之外,他還參與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多項志願活動,累計服務時長超100小時。他同時熱衷文體活動,是學校龍舟隊重要成員之一。書裏書外不認“慫”,沈佳悦的人生光環全開。
這羣00後的畢業生中,有一名同學比其他人年長几歲,他就是退伍學生高鳴嶼。2018年,高鳴嶼參軍入伍,作為一名戰鬥員,兩年軍旅生涯期間多次被派遣執行軍事行動,身體也因此負傷。2020年,接到鄱陽湖抗洪搶險任務,有傷在身的高鳴嶼咬牙堅持到任務結束。“我們組成了一個黨員突擊隊,急難險重任務都要求他們帶頭上,很羨慕他們能帶頭衝鋒,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今後有需要的時候我可以帶頭衝鋒陷陣!”曾在部隊寫下入黨申請書的他,如今已在退伍重歸校園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即將去浙江大學攻讀研究生。
一路走來,卓越復材1801班的同學們用奮鬥點亮了心中的理想之光。
通訊員 彭這華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