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在安克雷奇舉行。中方在對話中寸步不讓、據理力爭,“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説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等正告擲地有聲,引發國內外密切關注。
與此同時,這次對話的現場圖也被媒體拿來與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諸國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時的老照片對比。同樣是辛丑年,但120年後,中國早已不再為人魚肉,而是平視強國、挺直腰桿,全力維護自身利益乃至世界利益。
今昔對比,令人感喟。很大程度上,外交姿態就是國家實力與民族心態的代表。1900年,大炮架在北京正陽門上,不可一世的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辦了閲兵式。人為刀俎,國將不國,何談自信自強?次年,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重的《辛丑條約》簽訂,標誌着清政府徹底放棄了抵禦外侮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華民族的20世紀以屈辱開篇,但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直到共產黨人登上歷史舞台,終於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新中國的成立,宣告着中華民族一雪前恥,真正站了起來。此後的七十餘年,我們更是以一種嶄新的制度模式,讓一個“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國家富起來、強起來。
滄海桑田兩甲子,神州大地換人間。今日中國不僅有不為人欺的決心意志,更有捍衞自身利益的底氣實力,列強放放狠話、亮亮肌肉就能為所欲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翻天覆地,中國人深刻體會到,中國發展不是拜誰所賜,更不是一時之運,堅持自己的道路、依靠不懈的奮鬥,“敢教日月換新天”;也清醒認識到,“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面對一些霸權國家的打壓,就要當面鑼對面鼓,把根本問題講清楚,把中國人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説明白。這種自信和坦率,正是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
目前,美國已明確將中國界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但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始終秉持着不惹事、不怕事的態度。面對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壓力,我們發憤圖強,以舉國之力彌補實力差距;面對西方政客借疫情等由頭“禍水東引”,我們堅決回擊,以事實和道理捍衞歷史定義權……“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樣的姿態充分讓外界看到了中國的骨氣。
而美國方面也心知肚明,在諸多領域對華採取極端負面政策,實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是得不償失、自釀苦果。此番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出於美方提議,且是歷屆美國新政府就任之後較早進行的一次中美高層會晤。
這説明,拜登政府還是希望穩定、修復中美關係。透過現場的唇槍舌劍可以看出,中方是抱着誠意來對話的,我們堅信,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矛盾固然存在,但中美終究是要坐下來談的。至於怎麼個談法,美方更多基於自身及相關利益集團的視角,而中方則強調,對話必須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來進行。這不僅是因為,今日中國早已不是120年前的中國,不可能委曲求全,還在於美國的霸權主義習性已世人皆知,與歷史大勢和國際環境相悖。
一次對話不可能解決中美之間太多問題,但坐下來談總是好事,我們也相信兩國有智慧找到不同政治制度大國相處之道。“只要中國的制度對頭,中國人民是聰明的,要卡住我們是卡不住的。”這不是意氣之爭,而是歷史結論、衷心勸告。
此次阿拉斯加之行,具有象徵意義、啓示意義。對於外界而言,應當認識到今日中國的自信自強,不要再想拿霸權説話;對於中國人而言,也是一種現實教育,我們既明白今昔鉅變從何而來,更應繼續艱苦奮鬥,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只有國富民強,我們才能將1901辛丑年的恥辱永遠丟進歷史的垃圾堆,才能將2021辛丑年的硬氣延續到更遙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