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位美貌女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風險投資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經典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1492年10月12日凌晨2點,已經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五週的哥倫布艦隊船員發現了陸地的痕跡,第一個看到巴哈馬羣島的船員高喊:“Tierra! Tierra!”(西班牙語“陸地”)。這次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甚至認為是自殺式的冒險竟然成功了。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家喻户曉,不過對航海家來説,此次前途不明朗的遠航耗資巨大,人員募集困難,不是靠自己就能搞定的。如果套用現代商業邏輯,哥倫布是一個四處兜售創業方案的創業者。他要拉的風投則是西歐各國的王室。最終,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成為哥倫布的主要支持者和贊助人,幫助哥倫布完成了此次壯舉。


美洲的發現很可能是全球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風投。無論對創業者哥倫布還是風投卡斯蒂利亞王室來説都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收益。但是伊莎貝拉女王資助哥倫布遠航的最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經濟收益,而是為了傳播天主教信仰。遠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她就已經為了這個目標做了長達幾十年的努力。

美國著名女記者克斯汀·唐尼的《伊莎貝拉:武士女王》記述了這位對我們當今生活世界樣貌的塑造有極大影響的西班牙女王。歷史上,女王和丈夫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合稱天主教雙王。女王的一生和天主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她熱忱又有些偏執的宗教情感,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永遠的改變。


醉心宗教的公主

15世紀後期對於歐洲基督教世界是個非常惶恐不安的時期。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攻佔。這座號稱第二羅馬的城市在之前一千年時間內一直是基督教東部世界的核心。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伊斯蘭教給予基督教世界的重擊,更糟糕的是,攻佔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年輕有為,他並不滿足於佔領當時全世界最富麗堂皇的城市,很快,兵鋒西指,巴爾幹半島,地中海東部都成了奧斯曼人耀武揚威的戰場,奧斯曼人甚至登陸意大利南部,蘇丹宣稱在兩年內就會攻佔羅馬。

對於多數西歐國家,伊斯蘭教的威脅只是遠方的夢魘,但是對於西班牙來説,穆斯林就是身邊的存在。自711年北非穆斯林攻下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以來,半島北部的諸基督教王國一直在進行艱苦卓絕的“收復失地”運動。將穆斯林王國一點一點向南壓縮。但是奧斯曼帝國的迅速擴張無疑讓收復失地運動的前景抹上濃厚的陰影,誰也不敢保證711年的事件不會重演。

此時,收復失地運動中的核心是位於西班牙中部的卡斯蒂利亞王國。王國正南面即是穆斯林的格拉納達王國。


卡斯蒂利亞(西班牙語“城堡之地”的意思)乾旱、寒冷,土地貧瘠,至今卡斯蒂利亞仍然是全西歐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奧斯曼攻佔君士坦丁堡之前兩年,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拉在小鎮馬德里加爾出生。雖説貴為公主,但是伊莎貝拉童年基本沒有享受到王室成員應有的待遇,而是和她精神不穩定的母親以及弟弟阿方索住在偏僻小鎮阿雷瓦洛。

童年伊莎貝拉生活拮据,酷愛閲讀。她的老師給她了一本聖女貞德傳記《法蘭西少女》以指導她的生活。貞德對上帝的虔誠成了公主學習的幫忙。如果一切正常的話,伊莎貝拉應該始終就是一位虔誠的西班牙公主,在長到一定年齡後會作為外交工具出嫁。然而,一連串的意外讓公主有了登上王位的機會。

伊莎貝拉公主的父親胡安二世和哥哥亨利四世都性格軟弱,為強勢的廷臣所控制。這種控制的程度到了極不正常的程度,以至有認為他們和寵信的廷臣實際是同性戀關係。亨利四世和第一任夫人結婚13年對方仍然是處女,娶了第二任夫人胡安娜後6年才生下一個女兒。這個女兒本應該是王位繼承者。

然而,胡安娜私生活很不檢點,加之國王的同性戀傳聞,這個也叫伊莎貝拉的小公主一直被懷疑並非他的骨肉。卡斯蒂利亞爆發叛亂,伊莎貝拉公主弟弟阿方索被推舉為國王,伊莎貝拉投奔弟弟。但是戰事正酣時,阿方索在一天內突然發病去世,症狀非常詭異,疑似被毒殺。

伊莎貝拉公主此時第一次顯示出她超人的冷靜果敢。在危急關頭,她宣稱自己的弟弟是自然死亡,並拒絕了叛軍讓她接過反叛大旗的請求,而是以此為籌碼,和哥哥亨利四世談判。以解散叛軍和向亨利四世效忠的條件換得王儲地位。

亨利四世並不甘心讓自己女兒就此失去王儲地位,他不斷想要把伊莎貝拉公主遠嫁海外使得其無法繼位。不過公主運氣實力兼備,這些計劃統統不成功。最終,公主自己選擇了年齡相當的阿拉貢王子斐迪南作為自己配偶。伊莎貝拉公主逃出宮廷,斐迪南也偷偷潛入卡斯蒂利亞,新人逃過亨利四世的搜捕,於巴亞多利德正式結為夫妻。


斐迪南頗為風流,而且不斷想要攫取卡斯蒂利亞的統治權。伊莎貝拉雖然深愛自己的丈夫,但也時時防範着對方奪權的企圖。終於,亨利四世英年早逝,公主抓住機會,在穿着喪服宣佈兄長死訊後立即換上華裝,自行加冕為女王。此時斐迪南正在阿拉貢,他惱怒於伊莎貝拉沒有通知他就以一介女流身份登基——在他心裏他才應該是卡斯蒂利亞國王。女王后來為了照顧丈夫情緒,文件中始終署名以“國王和女王”,但這只不過是個形式,卡斯蒂利亞的大權自此牢牢為她掌握。

天主教的西班牙

東方奧斯曼帝國的進逼和早年經歷讓伊莎貝拉公主有強烈的基督使命感,卡斯蒂利亞的混亂局面必須得到解決,因為南方格拉納達王國必須被消滅。女王登基前就立誓要將格拉納達王國歸入天主教領土。

女王決心征服格拉納達並非完全是出於宗教理想。事實是1480年,奧斯曼帝國攻佔意大利南部的奧特朗托,在亞平寧半島有了一個攻擊的據點。如果格拉納達決心和奧斯曼聯盟並求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可以在格拉納達王國海岸線諸城鎮登陸直接攻打西班牙。受到奧斯曼帝國大勝的鼓舞,格拉納達不僅停止向卡斯蒂利亞稱臣納貢,還於1481年主動攻打佔領卡斯蒂利亞山區城鎮薩阿拉。格拉納達在南部地區的四處劫掠,基督徒無不恐慌不已。


無論是從宗教理想還是現實情況出發,女王都為打擊穆斯林不遺餘力,為遏制奧斯曼帝國,西班牙派遣70艘戰艦前往意大利,幫助那不勒斯王國收復了奧特朗托。而在國內,女王則將宮廷搬到了南部的科爾多巴和塞維利亞以便更好把握戰局。和大部分女性不同,女王積極參與戰事,甚至懷孕時仍然參加作戰會議。一次作戰會議中途,女王開始產前陣痛,她向與會者告辭離開生產。

女王很幸運,格蘭納達王國內部也發生了一連串的宮廷政變,女王利用機會對格拉納達王國的各個要塞逐個擊破。歷史記錄顯示,女王並不喜歡殺戮,她給丈夫寫的信中提到“摩爾人為了保衞洛哈而死,我們的人也有死亡……這些死亡讓我心情沉重。”可是戰爭不容許優柔寡斷。攻打格拉納達王國海岸大城馬拉加時,當地穆斯林堅決不投降,城破後全被沒為奴隸。最終,1492年,格拉納達埃米爾巴布狄爾投降,格拉納達落入基督徒手中,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結束。

女王在格拉納達戰爭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一個戲劇性的意外回報——從此國際象棋中王后的走法大大增強,變為最強大的棋子。

之後的1500年12月24日,西班牙大元帥貢薩洛攻佔土耳其佔領的亞得里亞海島嶼凱法利尼亞。此次征服雖然規模很小,卻是50年來歐洲人從土耳其人手裏收復的唯一重要要塞,並是此後100餘年唯一的一次勝利。土耳其人始終未能奪回這座小島。很多年後,哈布斯堡家族以該島為基地,在決定性的勒班陀大海戰中打敗了土耳其人。


至此,女王成功遏制了穆斯林勢力在西歐的復興勢頭。不僅如此,她還完成了持續700多年的收復失地運動。但是在格拉納達戰爭時期,伊莎貝拉女王建立了臭名昭著的異端裁判所,這也成為她一生的污點。

異端裁判所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甄別假意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伊莎貝拉一生虔信天主教,但是她並非一個典型的反猶主義者。她與不少西班牙猶太人私人關係很好,政府內很多高位由猶太人或者改宗天主教的前猶太人擔任。就建立異端裁判所一事,女王一開始相當猶豫。女王的興趣主要是讓猶太人皈依天主教並慢慢同化,而不是嚴格審查皈依者是否真心。

對建立異端裁判所,斐迪南國王要有興趣得多。國王的虔誠程度遠不如女王,但是通過沒收定罪者的財產,可以較為安全地斂財。因此他多次催促女王設立異端裁判所。伊莎貝拉統治時期,至少1000人被火刑燒死。1492年3月,鎮壓活動升級,雙王下令所有猶太人必須馬上皈依天主教,否則就要離開西班牙。一部分猶太人皈依,剩下的猶太人則流亡四方,他們的後代就是今天的塞法迪猶太人,佔當今全球猶太人的五分之一左右。1500年,雙王又以叛亂為由要求格拉納達穆斯林皈依。一系列宗教鎮壓下,中世紀西班牙三教共存的狀態逐漸演變為一個純粹的天主教社會。

諷刺的是,當時的羅馬教皇,出自波吉亞家族的亞歷山大六世正是西班牙人。這位教皇極其腐敗墮落,為了斂財,他容許了不少西班牙猶太人移居羅馬。

以傳教為目的美洲大探險

將西班牙天主教化後,女王仍然不滿足,她以推廣天主教為己任,並嚴格按照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甚至於寫信申斥生活糜爛的教皇。此時,哥倫布的出現讓女王有了新的目標。

哥倫布也是一個虔誠的教徒,至少明面上他遠航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到印度傳播福音。不過,哥倫布對財產的渴望也相當強烈——一旦成功,他要求被封為騎士,獲得貴族頭銜,發現地區黃金和可出售物資的十分之一歸他。他先是向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推銷自己的計劃,又派遣自己的兄弟去英格蘭試圖説服亨利七世贊助。對方反應都很冷淡,甚至予以譏諷。

隨後哥倫布來到卡斯蒂利亞宮廷,宮廷裏的專家駁斥了他的論斷,但是女王本人對他很感興趣,決定先留他在卡斯蒂利亞。

伊莎貝拉採取了拖延戰術,既不給哥倫布遠航的資金和船隊,又不斷給他一些聘金讓他維持生活。國庫每年大約向他支付1.2萬馬拉維迪讓他隨時處於待命狀態。最終,1491年,哥倫布決定離開西班牙向法王查理八世兜售航海計劃。女王派人追回並又給了2萬馬拉維迪。最終,在內廷財務總管的勸説下,女王意識到遠航的成本並不高,但是卻可能將福音傳到遙遠的國度,為上帝事業做出極大貢獻。航行最後耗資約200萬馬拉維迪,大致相當於“一名中層外省貴族的年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女王確保了哥倫布遠航的唯一讚助者和受益人是卡斯蒂利亞王國。在女王與哥倫布簽署的協議中,要求船員必須為卡斯蒂利亞人。斐迪南國王無論是由於眼光問題還是其他原因,並沒有將阿拉貢整合入這次遠航。

哥倫布成功返航後,先是抵達了葡萄牙會晤若昂二世。若昂二世的心理非常複雜,他決心用外交手段想辦法搶到新大陸。伊莎貝拉女王很快意識到發現的重要性,她聯絡了教皇下詔書將新發現的土地全部給了“卡斯蒂利亞與萊昂的統治者”,即女王自己。詔書頒佈的時間僅僅比哥倫布抵達葡萄牙晚兩個月,可見女王動作之快。1494年6月,女王與葡萄牙達成《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新大陸除了巴西歸屬葡萄牙外都歸卡斯蒂利亞。至今拉丁美洲除巴西外幾乎都是西班牙語國家,正是源於伊莎貝拉女王的果斷。

哥倫布至死堅信自己發現的就是印度。不過女王大概早就覺察到這些處於原始社會的土著不可能是高度文明的印度人。女王始終主張善待美洲土著,因為探索新大陸目標是讓他們皈依天主教而不是充當奴隸。哥倫布第一次返航後,女王指示“善待印第安人,不要傷害他們,與他們應當多多溝通和親善,以誠相待,盡力幫助對方”,“努力贏得他們的心”,讓他們“皈依我們的神聖的天主教信仰”,若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虐待印第安人,哥倫布應當“對其嚴懲”。

然而哥倫布在第二次返航時帶回了數百名印第安奴隸,女王大怒,下令將他們送回美洲。哥倫布失去了女王的信任,女王另派總督時仍要求“用愛,而不是武力”讓美洲人皈依天主教。對印第安人的虐待在女王病重和逝世後陡然加重。女王於1504年去世,遺囑中明確規定發現新大陸的主要目的是“向土著傳播天主教信仰”,不得傷害土著,要“公正地”對待他們。

伊莎貝拉女王的壽命並不長,逝世時年僅53歲。但是在不長的一生中,伊莎貝拉從相對卑微中迅速崛起,取得王位。遏制了穆斯林在歐洲的擴張,並以卓越的眼光資助了哥倫布探險美洲。可惜的是,由於重男輕女,女王的很多功績被歸功於她的丈夫斐迪南國王。導致了她歷史地位長期被低估。

克斯汀·唐尼引用了時代稍晚的《廷臣之書》中的一個小故事以評價這對夫妻。有人問《廷臣之書》作者,伊莎貝拉是否真的做了他所稱的那些事情。真正建功立業的難道不是斐迪南嗎?

作者回答,斐迪南有資格與伊莎貝拉相提並論,但僅僅因為她選擇了愛他。

《伊莎貝拉 勇士女王》一書中,克斯汀·唐尼發揮了媒體人的特長,將女王一生的歷史以一連串的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雖然篇幅高達47萬字,但是女王的一生本就富有衝突性和張力,在作者以大體時間線為綱,主體故事為架的編排下閲讀體驗相當愉快。

作者精通西班牙語,寫作時史料查證相當紮實,雖説有一些小的筆誤,但是本書在可讀性強的同時也保證了深度。中文版本翻譯專業流暢,是近年人物傳記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