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高校開設“燒菜”課,有必要嗎?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近年來,上海著名高校華東師範大學,似乎大有成為“華東做飯大學”的趨勢。此前,該校的“黑暗料理”玉米炒葡萄就曾走紅網絡,還讓“中國第九大菜系”——高校食堂走上台前。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高校開設“燒菜”課,有必要嗎?

如今,“做飯大學”還要更進一步。據媒體報道,在華東師範大學新學期的課程中,增設了一門名為《家常菜》課程。

據悉,這門課是學校試點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共開設兩個教學班,人數均為20人,學分為1分。除了理論知識外,實踐操作佔據了大多數的學識。課程將教授青椒土豆絲、八寶辣醬、菠蘿咕咾肉,乾燒大蝦、水餃、蔬菜包、麪包和蛋糕的製作方法。

這個光看課程大綱就讓人饞涎欲滴的“做飯”課,引發了網絡熱議。當美味食堂和知識殿堂融合到了一起,有網友調侃,華師大怕是要讓新東方烹飪學校“無路可走”。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高校開設“燒菜”課,有必要嗎?

而在點贊之餘,也有網友提出了些許疑問:讓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燒菜,真的有必要嗎?

這樣的疑問並不難理解。作為教書育人的最高殿堂之一,大學課程設置一定程度上映射着社會重要研究議題,同時也承擔着指引科學文化事業發展方向的責任。比起涉及國計民生的科研事業,“燒菜”似乎更像是一個家長裏短的“小事情”。

但事實上,“小事情”和“大事業”似乎並不存在衝突。而在大學開設“燒菜”課這樣的“小事情”也有其獨到的意義。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孩子只有親身參加勞動,才能養成高尚的情操,才會變得敏感、温柔,才會熱忱地對待周圍事物。

烹飪是一種勞動,也是一門有着悠久歷史的藝術。烹飪本身也是一種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通過學習燒菜,學生們懂得對食材的珍惜,在實踐中進行觸類旁通的創新,同時還能在研學壓力之餘,收穫一份淳樸的快樂。作為一項勞動技能,“燒菜”的價值不勝枚舉。

不難發現,大學教“燒菜”,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這種形式是一種探索,其本質是培養學生技能,更是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用這樣一種喜聞樂見且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讓勞動教育深入人心,如此嘗試不無不可,圍觀者或許大可不必上綱上線,斤斤計較。

另一方面,“燒菜”課或許只是勞動教育的一大縮影。去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了勞動教育在基礎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領域的作用和地位。

不止是華師大的燒菜課,上海交通大學開設的刀工學習課,上海建橋學院的務農課,甚至在一些幼兒園,各式各樣的勞動教育課程遍地開花,形式各樣。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勞動與事業的內在聯繫。對於當下社會而言,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不僅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儲備,同樣也得具備“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生活技能。

造得了火箭,燒得好菜,勞動沒有高低之分,勞動也也沒有止境之説。只要願意通過努力勞動付出,都是對社會有價值的貢獻,這或許也是“燒菜”等課程所要向社會傳遞的價值觀。

幸福存在於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於勞動之中。托爾斯泰的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置於當下依舊鮮活。

很顯然,我們的生活不止是詩和遠方的田野,還有那日常的燒菜洗碟;學習也不止是高端的芯片,同樣也少不了平凡的柴米油鹽。

或許正如華師大方面所提到的開課“初心”,燒飯課不只是教會技能,更注重學生通過勞動能“得到什麼、懂得什麼、創造什麼。”

得到技能和快樂,懂得感恩和回饋,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這門課若是真能達成這樣的目標,或許類似的“燒飯課”值得一上,你怎麼看?

作者:卞英豪

來源:縱相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7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高校開設“燒菜”課,有必要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