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古時的數萬學子在號舍內苦熬9天6夜

“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古時的數萬學子在號舍內苦熬9天6夜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內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李倫 攝影)
“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古時的數萬學子在號舍內苦熬9天6夜

貢院街是秦淮風光帶及新金陵四十景之一“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域。(李倫 攝影)
“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古時的數萬學子在號舍內苦熬9天6夜

貢院街內民間商號、特色店鋪、演藝場所鱗次櫛比。(李倫 攝影)
“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古時的數萬學子在號舍內苦熬9天6夜

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地名——貢院街。(李倫 攝影)
“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古時的數萬學子在號舍內苦熬9天6夜

貢院街西起瞻園路,東止桃葉渡,長620米。(李倫 攝影)
金陵,即今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有“六朝古都”之美譽,與北京、西安、洛陽、杭州、開封同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為南京。清朝稱之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後再次改稱為南京,至今。南京是一座凝聚千百年歷史的古城,老地名尤其深入人心。2008年,南京市政府正式發文,將南京烏衣巷、貢院街、朱雀橋等100個老地名,列入全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標誌,更是歷史人文記憶。“江南多才子”,南京作為江南科舉考試中心,科舉制度文化的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南京保留至今的一些科舉遺址和地名,都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科舉文化。
以古代科舉考場為名的南京貢院街,在內秦淮河北岸。西起瞻園路,東止桃葉渡,長620米。因北鄰明景泰年間應天府貢院(清代改名江南貢院)科舉貢生鄉試場所而得名,江南貢院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中國南方地區開科取士之地。
貢院街西段有儒學重地夫子廟。古今民間商號、特色店鋪、演藝場所鱗次櫛比,文房四寶、古玩典籍、土特產品琳琅滿目,元宵燈會設此,雅俗並存。市井百態景觀,其喧鬧繁華尤為南京民俗風情之縮影。是秦淮風光帶及新金陵四十景之一“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域。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稱為會試、殿試,地方則叫做鄉試,鄉試是各省最高級別的考試,均在省會貢院舉行。江南貢院是全國開創最早、規模最大的鄉試場所。鼎盛時期的江南貢院,內有號舍20644間,一次能容納考生兩萬餘人。史料記載,僅清朝一代,曾先後舉行112科科舉。這裏是江南士子會集之所,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吳敬梓、翁同龢,張謇,鄭板橋等皆出自於此。
從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1300多年,大約十萬名進士和百萬名舉人從科場走出。在隋朝和唐朝初期,科舉並沒有專用的考場,一般是借用吏部辦公區舉行考試。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始置貢院”,但此時的貢院仍然借用禮部或尚書省等機關辦公區,考試時臨時搭設考場,考完恢復原狀。到北宋中期才有專門貢院考場,每間號舍三面有牆,唯有南面無門敞開,內部寬3尺、深4尺,前檐高6尺,後牆高8尺,建築面積大約1.3平方米左右。
明、清時期,科舉鄉試、會試一般三年一次,所以號舍使用一次後,就得封存三年,直到下次考試才開啓。三年間無人整理的號舍掛滿了蜘蛛網,考生在進入號舍開考之前,需要自己動手,清理號舍環境衞生。明清鄉試、會試均有三場考試,考生一場考試就要在號舍裏連續待上三天兩晚,三場試下來就是九天六夜。貢院不解決伙食,考生需自帶食物。數天考試不得離開考場,吃喝住用都是挑戰。
明、清時期的江南貢院是全國考生最多的地方,唐伯虎、鄭板橋、吳承恩、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一大批著名人物都曾來這裏趕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唐寅) 從小聰明過人,十六歲在鄉里以第一名中秀才,二十九歲時在江南貢院參加鄉試,考中江南鄉試第一名舉人,摘取了“解元”的桂冠。所以後來民間和戲文中稱他唐解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5 字。

轉載請註明: “燈火秦淮”的核心區,古時的數萬學子在號舍內苦熬9天6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