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把假期還給孩子,教育大省官宣:這個暑假學校沒有輔導班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自今年3月教培行業整頓開始,校外培訓行業監管日漸趨嚴,那些廣為家長孩子吐槽的“亂象”,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其主要職責便是承擔面向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的校外教育培訓管理工作,及時反映和處理校外教育培訓重大問題。

6月16日,教育部網站又發佈了校外培訓風險提示:提醒家長們“繳費套路多,警惕勿上當”。

18日,山東省教育部門更是放出一個“大招”:要求假期期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組織學生集體到校或通過網絡上課、補課或統一組織自習,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輔導培訓班。

山東發通知 學生們的暑假有保障了

據央視新聞,山東省教育廳6月17日發佈《關於做好中小學生暑假學習生活安排的通知》要求,要指導家長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教育引導孩子加強體育鍛煉、開展文藝活動、強化勞動實踐、做好近視防控等,避免家長盲目送孩子參加輔導培訓,減輕學生培訓負擔。假期期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組織學生集體到校或通過網絡上課、補課或統一組織自習,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輔導培訓班,禁止學校聯合或將校舍租借給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用於開辦補習班、培訓班。

6月16日,教育部網站發文提醒,學期考試臨近、暑假將至,廣大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培訓項目、繳納培訓費用時,特別注意部分事項。一是警惕虛假宣傳誘導繳費。部分培訓機構為招攬生源,以明顯低於成本的價格售賣課程、以不當用語誤導學生報名,甚至虛構從未成交的課程原價,然後以劃線價、折扣價進行虛假宣傳。二是警惕巧立名目違規收費。家長要詳細瞭解培訓機構向社會公示的所有收費項目,對超出公示範圍、一次性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收費,需仔細辨別。三是警惕炮製噱頭高額收費。部分培訓機構利用家長和孩子考前的急切心理,假借命題研究中心、命題專家甚至命題人的噱頭,組織所謂的“保密培訓”“內部培訓”等,收取高額費用。

6月15日,教育部召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啓動會。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主要職責包括會同有關方面擬訂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相關標準和制度並監督執行,指導規範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等活動等。

會議強調,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要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上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已經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教育部官網顯示,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主要職責是:承擔面向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的校外教育培訓管理工作,指導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黨的建設,擬訂校外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政策。會同有關方面擬訂校外教育培訓(含線上線下)機構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人員資質、收費監管等相關標準和制度並監督執行,組織實施校外教育培訓綜合治理,指導校外教育培訓綜合執法。指導規範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等活動。及時反映和處理校外教育培訓重大問題。

市場普遍認為,此舉對深化校外教育培訓改革有着重大意義。

中概股教育股紛紛大跌

近兩天,美股中概教育股跌幅明顯。6月16日收盤時,好未來跌16.92%,領跌中概股;新東方跌逾12%,樸新教育、四季教育和流利説均跌逾7%。

17日晚間美股開盤後,中概股教育股紛紛暴跌,新東方大跌8.84%,好未來跌13.98%,高途跌8.24%。

與歷史高點相比,好未來、高途、新東方,紛紛跌去了76%、90%、60%。可以説是腰斬再腰斬。

6月17日港股市場教育股集體低開。新東方-S跌超10%,思考樂教育跌超7%,新東方在線一度跌超6%,希望教育最多跌超3%。A股方面,教育指數一度逆市大跌逾4%,板塊內中公教育一度跌逾9%。教育指數年初指出已累計下跌26%。

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初至今,包括好未來(TAL.NYSE)、高途(GOTU.NYSE)、新東方(EDU.NYSE/09901.HK)、流利説(LAIX.NYSE)、樸新教育(NEW.NYSE)等8家教育中概股的市值狂跌近3700億元。

機構也選擇離場觀望。5月17日,高瓴資本將其持有的405萬股好未來股票清倉式賣出;景林資產也大幅減持了好未來股票。富時羅素更是在6月2日宣佈富時中國A50指數將剔除新東方。

據時代週報,從上世紀70年代的“高考小作坊”一路野蠻生長至今,校外培訓如今已成為擁有千萬從業者、萬億市場規模的龐大產業。中研普華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規模約3.24萬億元,市場規模平均增長率將穩定在15%左右,預計2025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將達7.5萬億元。

從2021年初開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在內的各地教育部門紛紛出手整治校外培訓行業亂象,處罰原因多為虛假宣傳、提前招生、價格欺詐等。猿輔導、高途等多家在線教育企業陷入裁員毀約風波。這也是這個行業自誕生以來面臨的最密集、最有力的一次監管浪潮。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