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霍去病其實被歷史低估了他發現匈奴的巨大弱點——戰略機動性差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霍去病像

我們回憶漢武帝時期的兩大名將——衞青和霍去病,總會談到這兩位英雄卓越的軍事才華。但討論漢匈戰爭的傳奇故事,總是把視角放眼於英雄的純主觀因素,而忽視了英雄對一些客觀因素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霍去病,為何能夠做出一些空前絕後的戰績?

我們對霍去病的歷史評價,可能還是太低估了。他最大的本事,不僅是卓越的戰術指揮和發揮漢軍的長處,而且準確地摸到了匈奴人的巨大缺點。

這就是我們對匈奴人的一個巨大錯誤認識——“匈奴軍隊機動性強”,這個在戰略層面其實是錯誤的。這個軍事認識,甚至在千年時間裏可能只有霍去病真正領悟透徹,乃至漢武帝以後都沒能再出現一位“霍去病”。


漢代鐵製長刀

霍去病為什麼是絕代名將?

談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説説霍去病的三個軍事優點:

第一,兵器技術的優勢

漢軍相對於匈奴人,擁有強大的兵器技術優勢,這是大家目前公認的。

晁錯的《言兵事疏》,就寫了漢軍優於匈奴的五個長處:……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

漢軍的技術優勢,得益於西漢冶鐵業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西漢軍隊能夠大量裝備精鋭兵器,包括鐵製刀劍戟、盔甲及強弓硬弩。相比之下,匈奴的青銅兵器尚無法全面普及,一些箭頭甚至只能用石制或骨制。從博物館的展品就能比較出來,漢朝的鐵劍又長又鋒利,同時代的匈奴青銅刀則又短又鈍。


河西走廊出土的匈奴青銅刀

第二,卓越的戰略大機動

霍去病作為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名將,最大優點就是善於遠距離奔襲,進行大規模戰略迂迴。河西之戰、漠北之戰都體現了霍去病在戰略機動能力上的過人之處。

漢軍在河西走廊打垮休屠王、渾邪王一戰,霍去病大膽率萬餘騎兵,從北路荒漠繞到匈奴的背後。這種超遠距離的大迂迴作戰,在中國戰史還是第一次。即使在此後幾百年裏,像霍去病這種千里大迂迴的戰法,在中國仍然非常少見。

漠北之戰同樣如此,霍去病千里奔襲直接殺到了左賢王的大本營,一戰斬首七萬。


漢軍方陣

第三,出色的情報能力

霍去病敢於進行大膽的戰略機動,底氣就在於出色的情報能力。霍去病的領兵特色之一,就是幾乎很少出現迷路現象,這可能與他善於運用匈奴降兵或者其他羌胡嚮導有直接關係。相比之下,李廣、公孫敖等人就多次出現迷路情況,直接影響了戰局,兩方的才能評價高下立判。

從霍去病的這些優勢,我們可以從第三方角度審視匈奴人的境況。


匈奴騎兵

被過分誇大的匈奴軍隊“機動能力”

我們以往有個錯誤的慣性思維,那就是過分誇大匈奴軍隊的“機動性”。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晁錯-言兵事疏》

匈奴人善於騎馬,作戰時忽聚忽散,進退都十分靈活,往往讓漢軍追之不及。然而,匈奴騎兵的這種機動性,來得快,逃跑也快,只屬於戰術機動性,並不等於戰略機動性。

事實上,匈奴人的戰略機動性可能非常差。差到什麼程度?拖家帶口,輜重太多,一旦被敵方查明遊牧位置,幾乎跑不掉,除非丟棄老弱和財產。


遊牧部落極易遭到攻擊

匈奴人為何戰略機動性這麼差?

遊牧民族似乎天生有很強的機動性,但從軍事角度看卻恰恰相反。匈奴人還處於遊牧社會的早期階段,軍隊和平民並沒有嚴格的差別,屬於一種原始的“全民皆兵”。

同時,匈奴軍隊的後勤特別是食物,需要依賴本部落的直接供給。也就是説,成年男性出兵打仗,必須有老弱婦女趕着牛羊,隨時提供肉食和奶製品的供應,否則出兵的距離不會太遠。所以,匈奴每次出兵中原,實際上等於全體部落一起向南移動。匈奴軍隊附近不遠,一定會有老弱看守的大本營存在。一旦敵方找到這個大本營並加以摧毀,匈奴軍就會陷入絕境。

同樣,當匈奴部落處於防禦狀態時,也是非常脆弱的。這些遊牧部落逐水草而居,每天的行進速度是由牛羊、馬車的速度決定的,想快也快不了。當然,這種遊牧部落的移動是農耕文明的老百姓比不上的,但打仗時就是另外一回事。


漢軍騎兵

漢軍和遊牧部隊最大的區別,就是軍隊的專業化,沒有這麼多累贅,所以能以更高速實現大部隊戰略機動。

當霍去病率領一萬多騎兵進行高速機動時,位於河西走廊的匈奴軍隊只能盤踞在有水草的地方,或者以整個部落進行很慢的移動。在漢軍騎兵部隊看來,就是一個慢騰騰的、容易攻擊的高價值目標。當然,這種絕好戰機的前提是優秀的情報收集能力,否則只能瞎貓找死耗子。

不僅是霍去病,衞青在很多戰役中也是採用了這種戰術。例如收復河南之戰、突襲右賢王王庭之戰等等,都是充分利用情報,直搗匈奴人的老巢,從而獲得決定性戰果。只是衞青在戰略大迂迴方面,沒有霍去病這麼大膽和精準,偶爾也會有失手的時候。


匈奴騎兵

不過,匈奴人在漢武帝后期明顯注意到了這些缺陷,並加以改進。每次得知漢朝即將發動進攻,匈奴就會提前做好準備,事前向後方疏散老弱,並將戰線儘量向後延伸,並且集中青壯人力,打擊後勤線拉長的漢軍的薄弱環節。由此之後,匈奴主力一方面擺脱了老弱的拖累,一方面掌握了戰役主動權,從而大大提升了戰略機動性,減少了自己一方的漏洞。而後來的漢軍,在情報工作上卻非常不得力,難以找到匈奴人的老巢,大軍出擊經常無的放矢,所以漢武帝后期的匈奴人就比較難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