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AI賦能教育,見證學海無“界”讓未來的種子在孩子心間萌芽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圖説:封浜小學導入AR技術將種子和虛擬場景通過數字終端呈現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嘉定區封浜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如今,一顆顆充滿未來感的種子,不僅為校園增加綠意,也在孩子們心間萌芽——在近200平方米的種子探究實踐園內,“種子小創客”們將種子放進光照培養箱,觀察不同温度、不同水質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老師們用AR技術建起“種子博物館”,用數字終端將沉悶的知識點,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孩子們則需通過三維立體打印和動畫視頻的形式,展現一顆種子的生長過程……

對於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是什麼?學習各種編程語言,做一個快樂的“碼農”?戴上VR眼鏡,來一番“雲”中漫步?在申城的中小學校園,記者看到,AI的魔力遠不僅在此。AI賦能教育,正在為師生創造一個沒有邊界的學習空間。

全學段推廣人工智能教育

校園中有很多花花草草,你是否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掌握圖像識別技術,教會手機識別出每一種植物的名稱?無人駕駛是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的“黑科技”,如果能調試出一輛智能小車,看着它穿越障礙是否特別有成就感?在徐彙區,從2020學年起,將在全區中小學全面開設人工智能課程,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究興趣。

記者留意到,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已經涉及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內容,例如,在必修模塊中,要求學生“通過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剖析,瞭解智能信息處理的巨大進步和應用潛力”“通過搭建簡單的人工智能應用模塊,親歷設計與實現簡單智能系統的基本過程與方法,增強利用智能技術服務人類發展的責任感”等。徐彙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2019學年,南洋中學等30所中小學已經參與了首批試點。其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課程作為四年級自主拓展課,讓學生們根據興趣和愛好自由自主選擇。中學階段,設置預備年級16課時、高一年級8課時的人工智能課程內容。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將納入市教委規定的課時計劃,通過和現有信息技術課內容整合,避免額外增加課時。

圖説:南洋中學陳敏老師正在為同學們講授“圖像識別”課程

徐彙區教育學院組織力量,細化研究徐彙區人工智能的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時安排、課程內容,全區全體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師已經於2019年完成首輪人工智能培訓。“我們將鼓勵學生勇敢嘗試,從前沿科技的旁觀者,變成體驗者、參與者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徐彙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建立“第四維學習空間”

在嘉定區清河路151號,一個總建築面積達到3400平方米的“嘉定區青少年科創集散地”,是華東地區第一家專門以青少年科創教育為主題的開放式“科技空間站”。為孩子們提供“智力外援”的,不僅有上海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專家,還有深圳優必選科技、蔚來汽車、聯影醫療等知名企業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向未來創新社會的挑戰。

説起這裏開設的23門人工智能課程,嘉定區教育學院課程部主任田潔如數家珍……創意塗鴉、樂創3D、2040社會創新者、信息時代的核心素養、遊戲設計師、無人機文化與技能、慧生活、啓蒙科學等課程為小學生啓蒙而設;網頁視覺創意、3D設計、視聽影視、2040創想搭建、APP應用開發、超級工程師、無人機DIY、愛科學等課程則為初中生探索AI世界提供指南;未來科學家、無人機編程、PYTHON編程、2040創新型創業者、視覺傳達、微電影製作等課程引領高中生深入暢遊AI世界。

圖説:嘉定區實驗小學學生在集散地學習無人機課程

“每一個門類的課程框架以引進、借鑑國際最優秀的同類課程開始,再和我們當下的教育條件、教育課標結合,進行本土化改進。”田潔介紹,兩年以來,集散地一共完成28000多個課時,覆蓋嘉定區域90%中小學,還組建了人工智能社團,輔導學生300餘人。與此同時,集散地也“走出去”,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為區內中小學開展項目化學習課程。除了嘉定區封浜小學的“種子創客”課程,各校結合自身特色,用AI技術創造出“第四維學習空間”。在嘉定區同濟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區域特色汽車智造文化課程應運而生,創意設計類、機械組裝類、編程類、科技文化類、科學探究類等不同類別,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特長。

田潔介紹,即便疫情來襲,在雲端課堂,同學們仍沒有停下探究的腳步。“口罩收集大作戰”“地球的自述”“模擬太陽系”……集散地官網更新了56個課程194課時,上萬人次學生通過錄播的形式進行線上學習,和老師進行互動。雲端的“智庫”,正在為學生髮現興趣、勾畫未來,提供無限可能。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