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學習的另一種形式,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效果會更好
遊戲,我們可以説成是學習的另一種形式。為什麼這麼説呢?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遊戲都能夠用作學習上。遊戲能夠讓孩子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不知不覺中讓他們學會知識,同時又能在快樂中接受。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我們何樂不為呢?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則小故事,看一下這位媽媽是怎麼做的吧!
晴晴4歲半的時候開始對數字產生了興趣,媽媽知道她的數字敏感期到來了,於是想趁這個階段對晴晴進行數學方面的教育。
媽媽開始教晴晴算術,一開始,簡單的10以內的加減法,晴晴可以掰着手指頭算過來,所以還挺感興趣。可是,算術畢竟枯燥,而且孩子對於數字其實並沒有確切的概念,晴晴漸漸地便產生了厭倦。媽媽開始考慮換一種既有效、又能使孩子感興趣的算術法。
媽媽是偶然找到這個方法的。有一次,媽媽帶晴晴去買東西,兩樣東西分別是3元和5元,晴晴脱口而出:“一共8元。”店主有些驚訝:“喲!這麼小的孩子竟然會算術了,真不簡單哦!”媽媽遞給店主10元錢,店主故意問晴晴:“我找給媽媽1元,對不對?”晴晴認真地想了一會兒,大聲説:“不對!應該是2元!”
回家後,媽媽誇獎晴晴:“今天多虧了晴晴啦,否則給店主多賺去1元哦!”晴晴很得意。不過她發現一個“秘密”:“媽媽,我們買東西都要花錢,店主就不用花錢,想要什麼就拿什麼。”晴晴的語氣中充滿着羨慕,媽媽靈機一動:“那晴晴也開個小賣部,爸爸媽媽當顧客,來買東西,好不好?”
晴晴對這個遊戲極為感興趣。她找來一些小東西,央求媽媽寫上價格,然後一本正經地做起了“小店主”。爸爸和媽媽假扮顧客,他們很認真地瀏覽“商品”,挑選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然後故意給晴晴整錢,讓晴晴找。晴晴每次都很認真地算,爸爸媽媽有時故意算錯,也逃不過她的“火眼金睛”。晴晴很得意地説:“我可是精明的小店主,誰能騙得了我?”
隨着晴晴算術能力的增強,媽媽把價格簽上的價格也進行了調整,開始有角、分出現。晴晴一開始還有些抗拒這些複雜的運算,但是媽媽帶她去超市和店鋪看,告訴她商品有零頭是正常現象,一個精明的“小店主”必須學會算這些賬。就這樣,晴晴的算術難度開始增加,但這是一個比較自然的過程,孩子沒有太多的覺察,因此也沒有抗拒。
一轉眼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了,晴晴的算術水平早已遠遠超過了同齡孩子。媽媽笑言:“這都是開‘小店’開出來的結果。”
任何一項學習都源於生活,晴晴媽媽在生活中找到了一個教育孩子學習算術的好方法——開“小店”。
數學學習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算術。孩子長大了,就會開始接觸實際問題,開小店把這兩個內容結合起來。因為“小店”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平時在孩子們心目中無聊的數字看起來就不那麼可怕了。孩子生來就喜歡遊戲,讓他們做“店主”。當爸爸媽媽是“顧客”時,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遊戲。孩子們在玩耍時不自覺地學習算術。 當然,爸爸媽媽在和孩子進行這個遊戲的時候,千萬不能強加給孩子這樣一種意識:我們是為了學習算術才“開小店”的,否則孩子一旦察覺,就會對這個遊戲失去興趣,本能地產生抗拒。另外,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讓孩子一開始就做過難的算術。像晴晴的媽媽一樣,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這才是學習數學的方法。家長們,你們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