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那點事兒

本文轉自:經濟網

職業教育那點事兒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飛機維修專業教師在給學生上課。 來源:新華社

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就業”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考研大軍”“淘汰率70%”“靈活就業”“裁員”“躺平”,一個個網絡熱點詞彙不斷以非直接的方式提醒人們我國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然而,“春寒料峭”也有桃花開。2021年12月13日,央視財經播出了一組專題報道,報道指出,很多中高級職業院校的學生往往還未畢業就被各大企業爭搶一空;一些接受採訪的職業院校負責人還透露,有些企業提前一年甚至兩年就要到職業院校“預定”人才,否則等到畢業季再行動很容易“空手而歸”。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嚴重競爭。預測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創紀錄的1076萬人,同比增長167萬人。

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為什麼這麼多?就業為什麼這麼難?

職業院校的畢業生為什麼越來越受歡迎?

既然職業院校畢業生緊俏,為什麼大多數人仍然不願選擇職業教育這條路?

我國政府近些年一直在有計劃、有目的地推動職業教育改革,不過從效果看,大眾接受度似乎並不高。職業教育改革究竟要怎麼改才能受到國內民眾的青睞?

就業難並不是因為大學生太多

在中國大陸,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所佔比例並不高。大學擴招以前,大學生數量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比較非常稀少。

1998年,經濟學家湯敏向國務院提交名為《關於啓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議書,建議中央擴大招生數量。建議被採納,國務院隨後制定了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擴招計劃,即《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1999年,大學擴招正式開始。當年,全國高校招生總數接近160萬人,比擴招前的1998年的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多出51萬不止。此後,擴招計劃不斷推進,相應地,大學畢業生人數也不斷激增。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到834萬人。

乍一看,我國各類大學畢業生從絕對數量上看多起來了,但結合人口普查數據就會發現其佔總人口的比例仍較低。

再來看2021年5月11日發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可以發現,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5.1%(港澳台未計入其中)。

職業教育那點事兒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飛機維修專業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無人機照片)。 來源:新華社

我國接受大學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在不斷提升,即絕對人數在提升,佔總人口的比例也在提升。然而,我們做得還不夠。公開數據顯示,歐美髮達國家的這一數據基本在40%以上,例如美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佔總人口數量的42%左右,日本約為45%,而以色列約為46%。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原有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消失,必須向追求高質量和高效益增長的模式轉變;必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適應國內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的現代化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技術要求未來還需要得到明顯提升。坦白説,產業升級需要更多高學歷、高技術、高技能人才來支撐,而目前我國的人才規模顯然遠遠不夠。

一邊是人才不夠多,一邊是就業超級難,這又是怎麼回事?

大環境已變,思維也需要轉變

人們對於“高考榜上有名”與“鐵飯碗”之間緊密聯繫的認識來自上個世紀。

以1990年為例。這一年,我國高考人數大約有283萬人,錄取人數約為61萬,錄取率為22%左右。1990年參加高考的人,大概出生在1970年左右,而1970年我國新出生的小朋友大概有2700萬還多,但能一直讀書到參加高考的不足300萬。考慮到當時的衞生狀況與社會環境,1970年的新生兒夭折率比現在高一些,所以我們還要參考當時的小學畢業人數。1970年出生的新生兒,1978年左右差不多小學畢業,而1978年我國小學畢業生人數約為2287.9萬人。61/2287.9的結果是2.7%。也就是説,在那個年代,每100個人裏有2-3個人可以讀大學(實際數據應該比2.7%更低,因為當時一部分人應該無法完成小學學業甚至根本沒有機會讀書)。這部分非常幸運地能夠讀大學的人,畢業後很容易被公務員系統、國有企業吸收。

我們再來看看2021年的數據。

2021年,我國參加高考人數約為1078萬人,全國本科錄取率約為40%(約431.2萬人),一本錄取率約為6%,211大學錄取率約為2.4%(約25.9萬人),985大學錄取率不足1%(約10.78萬人)。2021年參加高考,大概在2003年出生,2014年小學畢業。2003年,我國新生兒為1599萬人左右;2014年,我國小學畢業生人數約1476.6萬人。1476.6(萬人)×2.7%的結果是約39.9萬人。因此,對比兩個時期,上世紀90年代考入大學的人,大致相當於2021年考入211和985大學的這部分人(共約36萬人,不計重複),所以考入本科的學生中還有近400萬人進入其他高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裏並沒有統計本科之外的其他高校,而高等教育顯然並不單指本科(高等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歷教育主要包括普通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可以説,我們現在所提的“大學生”,同上個世紀“大學生”的真實含義並不相同。讀大學的附加值與紅利都沒有從前那麼高了,可是大家的觀念並沒有及時轉變;在不少人看來,大學畢業就應該等同於“鯉魚躍龍門”。遺憾的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大學生就業難,也與大環境尤其是當前國內外形勢、我國內部經濟增速放緩息息相關。

職業教育那點事兒

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工業 4.0 智能硬件裝調與應用訓練。 來源:新華社

1990年-199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分別為3.92%、9.26%、14.22%、13.88%、13.04%以及10.95%,這6年平均GDP增速約為11%。當時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十分活躍,且社會上大學生存量少,人們帶着知識離開大學,走進社會,立刻就被各種各樣的需求包圍了。當時的求職優勢在大學生這邊。現在呢?2015年-2020年,我國GDP增速分別為7.04%、6.85%、6.95%、6.75%、5.95%、2.35%,GDP年均增速約為6%。也許有人會説,即便這個數據也是相當高的,畢竟在歐美髮達國家,2%-5%的GDP增速就很不錯,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而且人口基數很大,僅從穩就業的角度看,我們對經濟增速的要求就不能與發達國家對標。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可以説,該設定很重要的一層考慮就是穩就業、保民生。

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而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高等教育畢業,不少人的學習進程是被動的,在學校有老師傳授知識,在家有父母叮囑你,你不喜歡學習也沒關係,有中考、高考、考研等一系列考試在前方耐心等着你。以此為基礎,一大部分人並不清楚“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對我的成長和生活、目標有什麼用處”。也正因此,很少有人能夠將學校學習與就業很好地銜接起來,更不必説,一大部分大學生其實是以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度過高等教育這幾年的。不僅如此,畢業走向社會後,沒有學校、老師和家長叮囑你“好好學習”,你還會繼續學習嗎?由於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學習紅利沒有很好地得到體現,一些並不符合我們社會發展也不符合個人發展的觀點開始出現,比如以反對“內卷”的名義反對學習、反對知識。

拋開“內卷”(involution),一個外來詞彙,在中國社會迅速且廣泛流傳開的背後動機與目的不談,身處14億人口大國的我們,學習至少是一種止損的手段,畢竟力爭上游較難,但向下走的道路卻有千萬條。

職業教育為什麼越來越吃香?

理解了大學生普遍就業難的問題,我們就很容易發現為什麼職業教育的畢業生開始受青睞了:因為職業教育本身就是將學習與就業打通、聯繫在一起的教育。

職業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如對職工的就業前培訓、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等各種職業培訓以及各種職業高中、中專、技校等職業學校教育等都屬於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對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包括兩部分內容,即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

職業培訓教育是按照職業或勞動崗位對勞動者的要求,以開發和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為目的的教育和培訓活動,是非學歷性的短期職業教育,例如當前比較火的5G職業培訓等。職業培訓的形式多種多樣。目前,我國的職業培訓包括從業前培訓、轉業培訓、學徒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以及其他職業性培訓。

與之對應的職業學校教育則是學歷性職業教育。

現行有效的《職業教育法》第十三條則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

關於初等職業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的解釋是,初等職業教育是在初級中學階段開展的職業教育,也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實施這類教育的學校主要是職業初中,其招收對象是小學畢業生或相當於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員,一般在講授初中文化課的同時,開設一些有關專業的生產勞動和職業技術課程,使學生學有一技之長,學制三年或四年。目前,這類學校主要設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和邊遠山區。

上述解釋出台的具體日期為2006年8月27日。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初等職業教育逐漸消失或者轉型為一些行業、領域的入門職業培訓。

我國能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結構主要有四類: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以及技工學校。由於中等職業院校主要招收初中畢業生,其辦學規模較大。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1.01萬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0.37萬人,同比增加43.32萬人;2020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共有9896所,比上年有所減少,招生644.66萬人,比上年增加44.29萬人。

目前,我國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和機構在類型上比較多樣,主要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行業舉辦的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獨立學院、大學下設的職業學院和成教學院以及一些民辦的其他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其中,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等專科學校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1所),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

職業院校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國正在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而適應科技發展的技能人才、技術人才將要或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時代的中堅力量。可是,我國技能人才的儲備與現狀並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以2021年浙江義烏為例。截至2021年2月底,義烏向政府上報用工需求的企業達350家,需求崗位超過3.8萬個,用工缺口集中在一線操作崗位,尤其缺少熟練工;即便有時求職人員眾多,企業也面臨着新招員工難以勝任崗位需求的尷尬。不僅一線熟練技工存在缺口,高端人才也一樣。製造業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要靠人才。在中國,工程師是一個大體量職業羣體,但隨着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我國工程師人才始終供不應求。

事實上,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們的人才培養培訓並不適應市場需求;就業難與招工難現象同時存在,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羣體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與用人需求存在差距;職業技能培訓難以適應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發展的需求,培訓基礎能力薄弱,針對性與有效性需要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規模、質量與建設技能型社會需求仍有差距等,一系列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2020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突出職業技術(技工)教育類型特色,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優化結構與佈局,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國家標準,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創新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實施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技術院校和專業,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深化職普融通,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我國政府在順時而動,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民眾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民眾偏見與職業教育現狀

大部分民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過去到現在,人們提到職業教育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是學習不太好的孩子才會去職業學校,是職業學校不僅不會學到知識還會讓人很容易沾染社會風氣,是讀職業院校還不如直接進入社會。

大眾之所以有前述印象,與我國職業教育整體辦學層次低不無關係。我國職業教育辦學層次結構不完善,辦學層次低,不僅影響了高技能型人才的輸出,降低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能力,很多時候也確實無法滿足個人發展需要。以此為背景,傳統觀念裏的認識是,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意味着孩子未來人生的兩種走向,而很大一部分家長根本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進入職業院校。

《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優化教育結構,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通知》一經公佈就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有觀點認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大致1:1的招生比例意味着將來很多孩子將被迫接受職業教育,而篤信該觀點的部分家長為此感到不安甚至焦慮。民眾對現有國內職業教育的認可度,由此可見一斑。

職業教育不僅關涉學生自身發展及其知識儲備,也關涉崗位、就業與勞動觀念。我國社會整體上的勞動觀念對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並不十分有利。

《經濟》雜誌、經濟網記者走訪時發現,很多年輕的家長和將要成為家長的人,對職業教育的接受度還比較低。面對“你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進入職業院校”的提問,《經濟》雜誌、經濟網記者收到了如下回復:

“不能,我一路學習進入比較好的大學,盡力為他提供很好的學習條件,憑什麼他不能考入好學校。”

“不能,職業學校畢業後的崗位整體上並不太好,而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體面的工作。”

“我仍舊希望他接受非常好的高等教育,但如果最終孩子自己還是選擇技術類工種,那我也不會強迫他從事不喜歡的工作。”

“我們會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好的升學機會,但是他如果堅持自己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是職業教育院校,我也沒有辦法。”

教育之後便是就業,而“體面”在很多家長心中舉足輕重。囿於對勞動的偏見以及社會上長期存在的重學歷輕技能、重普教輕職教的錯誤人才觀念的影響,一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報考職業院校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發展好職業教育的一個前提是要消除勞動偏見,營造全社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良好社會風尚,提振人們對職業教育的信心。

從職業教育本身看,它仍有進一步完善、提升的空間。一些中等職業院校關於辦學定位存在迷茫心理,這裏的學生升學路徑不開闊,畢業後就業年齡又偏小,在國家沒有明確新形勢下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定位的情況下,他們的努力難有實際成效。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對人才的需求與對課程的開發是職業院校自身建設的內容,職業院校普遍會為此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準確把握人才需求、專業建設以及課程開發等情況。此外,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強化也是一個普遍問題。職業教育界對此深有感觸,不僅實施了大量提升職業教育教師能力的項目,而且根據職業教育對教師能力的特殊要求提出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計劃,結果項目很多、效果很少。

推動企業積極參與

2021年12月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到2025年,要實現以下目標:

——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完善。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形成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覆蓋勞動者職業生涯全程,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實施。

——共建共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更加健全。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機制,持續推動公共職業技能培訓擴容提質,優化公共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供給。加大政府、企業、社會等各類培訓資源優化整合力度,提高培訓供給能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不斷髮展壯大。穩步擴大培訓規模,持續提升培訓質量,技能勞動者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就業創業能力明顯提高,高技能人才不斷湧現。破除學歷、身份等限制,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更加順暢,多元化評價方式不斷完善,技能等級與薪酬分配的聯繫更加密切,職業技能競賽引領和推動技能成才的作用更加顯著。

——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更加有效。培訓與就業的銜接更加緊密,形成個人投入、企業支持、政府補貼共同投入的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職業技能培訓多元供給體系,市場引導和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共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力度更大、效率更高。

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實現諸多目標,未來,我國職業教育可能在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

繼續推動教育改革,尤其是中考分流。一部分人對《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的“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感到不安,誤認為這一措施意味着國家將從政策層面削減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人數。實際上,“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更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國將要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包含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這個過程中,接受職業高中教育的人在絕對數量上會得到提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中(港澳台未計入)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3005258人(約2.1億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87163489人(約4.9億人),即讀完初中的人只有約43.7%進入高中階段繼續接受教育,未來,這一比例可提升空間仍然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中考分流”這項改革措施一定要穩中有進,不能走歪。既不能剝奪中學生參加中考的權利,也不能強制初中畢業生去讀中職院校。在有些城市,地方教育部門直接為高中劃定錄取分數線,低於分數線的一律送去讀中等職業院校,甚至對去民辦高中就讀的孩子進行強制退學,然後強迫他們去職業高中。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看,這些做法有些令人難以接受。

我國每年有一半多的初中生沒有機會讀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而“中考分流”的真正意義和落實效果應該在於,要讓越來越多的初中生有機會到高中讀書,同時合理地引導更多適齡人就讀中職院校。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是無法通過“強制手段”完成的,與人們的觀念、教育政策、職業院校建設和改革、師資力量配置等都分不開。

教育部也已經明確表示,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既可以滿足不同稟賦和潛能學生的學習需要,又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成長空間和通道;同時,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在擴大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因此堅持職普分流是有必要的。

推動舉辦職業本科教育專業的學校及其舉辦者持續加大投入和辦學條件改進力度,同時要支持一批國家優質高職專科學校,按照《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升格為職業本科學校,穩步擴大職業本科學校和職業本科教育專業的規模。指導現有職業本科學校加強基本辦學條件建設,提高辦學質量。要加快研製發佈職業本科專業簡介和專業教學標準,完善職業本科教學的標準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學校負責人、專業帶頭人的業務培訓。

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指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第七條規定,職業學校和企業可以結合實際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以下合作:

(一)根據就業市場需求,合作設置專業、研發專業標準,開發課程體系、教學標準以及教材、教學輔助產品,開展專業建設;

(二)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或職工培訓方案,實現人員互相兼職,相互為學生實習實訓、教師實踐、學生就業創業、員工培訓、企業技術和產品研發、成果轉移轉化等提供支持;

(三)根據企業工作崗位需求,開展學徒制合作,聯合招收學員,按照工學結合模式,實行校企雙主體育人;

(四)以多種形式合作辦學,合作創建並共同管理教學和科研機構,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及學生創新創業、員工培訓、技能鑑定等機構;

(五)合作研發崗位規範、質量標準等;

(六)組織開展技能競賽、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試點、優秀企業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等活動;

(七)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內容。

“產教融合”是溝通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樑與紐帶,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資源互聯互通互享的關鍵渠道,可以有效促進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之間實現雙贏。在該模式中,職業院校可以將理論教學的相關知識與實踐教學內容深度融合,通過實踐檢驗教學理論的薄弱之處,進而採取針對性措施來調整;企業可以將職業院校作為高科技人才供應基地,吸納更多符合企業自身實際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前來就業。部分企業狹隘地認為,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是學校的職業,企業不需要肩負此任。因此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實踐中,過度注重對人才的需求,片面地側重學生能夠勝任工作崗位,而非進行針對性教育與培養。也有企業會認為,校企合作過程中,引進更多學生到企業實踐、實習,會給企業帶來額外負擔,擾亂正常生產秩序,不如直接到市場上招聘。因此,推動“產教融合”要特別注意適時適當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合理保障。

重視和加強勞動教育。一方面,在小學甚至學前教育階段就培養小朋友們尊重勞動,引導孩子們去認識不同的崗位和職業,從勞動態度、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等不同層面引導孩子們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擇業觀。另一方面,較早開始與“職業規劃”有關的培訓與教育。目前,我國大學生較少接觸與職業規劃有關的培訓和教育,很大一部分人一直到畢業前夕才會統一參加學校開展的擇業培訓,於當前就業形勢而言,這是不夠的。

提高職業教育在人們心裏的接受度,很關鍵的一點還在於,要提高技術工人的整體職業待遇,努力增強制造業崗位的吸引力,消除職業偏見。製造業企業要在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平衡工作生活、拓展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多下功夫。事實上,一些工廠已經藉助科技力量大幅度改善了工作環境。要認真考慮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職業,適度超前制定發展戰略,佈局職業教育的新專業設置,將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選擇與就業崗位緊密結合起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02 字。

轉載請註明: 職業教育那點事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