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關於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對外公佈。2021年高考命題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查和引導。要優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這是對去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貫徹落實。高考改革不僅是考試科目、選考方式、錄取體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考試內容和考查方式的改革。只有轉變考試內容才能真正實現以高考引導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提高。
麻省理工學院四年課程一年自學完的學習達人斯科特·揚,在其著作“如何高效學習”裏把死記硬背的東西定義為“隨意信息”,認為這方面的學習效益往往是最低的。隨着互聯網技術的越來越成熟,各種資料隨手就可在手機上查到。對一個進入社會的人來説,死記硬背的能力再強,也基本形同雞肋,甚至還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而社會最需要的是思維靈活的開拓者、創新創造者。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的學生,走上社會後,有利於更好地與社會對接,更有利於就業、晉職。無論對國家還是家庭,都是利好。
減少單純死記硬背的知識性考查,推動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地落實,可以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對考生而言,複習備考更應該重視學科素養的提高、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從答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考生應該摒棄答題模板和模式化、套路化答題方式,學會圍繞考點、梳理考點,訓練關鍵能力和思維方法,拓展思路,提高科學素養。如果沒有轉變觀念,依然採用海量背誦的方式,是很難提高成績的。
事實上,高考“指揮棒”在這方面的調整已在此前各科高考試卷中有所體現。試卷中除了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礎性試題,引導學生打牢知識基礎外,更多的是試題之間、考點之間、學科之間相互關聯,交織成網,對學生素質進行全面考查。以語文為例。2015年以來,高考語文試題知識性內容越來越少了,成語、名句、文化常識等都越來越重視在情境中判斷考查。這是高考命題從“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的必然要求。而高考作文更強化了使用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素材,鼓勵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關心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藴含的實際問題。2021年高考命題,在這方面的力度可能加大。
或許有人説,這對廣大農村考生是不公平的。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也要看到,國家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以及地方專項計劃三個專項,構成了當前我國重點大學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傾斜招生的公平性政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而隨着更多城市名校遠程教學對農村學校的援助,城市與農村教育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小。
真正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開放性思維、綜合能力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從小抓起,德智體美勞的每一項都有助於這一能力的深化。很可能,會有一些社會輔導機構以開放性試題培訓為噱頭忽悠家長,家長們對此一定要保持理性。
(作者 丁慎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