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背景提升:國內外科研項目最全解析
主講人:研究生種子主導師
哥倫比亞大學
公共管理碩士
1、哪些專業需要科研背景提升?
◆理工科(所以理工科都可以做科研提升,另外也有一些理工科比如計算機、應用數學、應用統計等也可以做實習)
◆偏研究型的文科(公共政策分析,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
◆極小部分的商科
◆應用實踐導向的文商科專業不推薦參加科研背景提升
經濟學算文科算理科都行,經濟學同學是可以做科研的
極小部分商科:比如做金融理論,會計理論,管理科學等。
其他文商科同學比如傳媒,市場印象,商業分析,金融,管理,會計等專業的同學,同時將來想前往產業界而不是學術界就業的話,那麼參加實習的優先級還是遠高於參加科研。
同時一些理工科同學參加實習和科研都可以,申請都會有加分。比如計算機,機械工程,電子電氣工程,金融工程等。
2、錄取數據分析
2. 本科“出身”對 TOP 院校錄取判斷的確有影響(985&211/海本>中外合辦>211>普通雙非)
3. 課外活動(如社團,學生組織等),和錄取結果沒顯著關係
2. 有 1 段海外交流交換/科研經歷,申請 TOP 院校錄取率會提高,0 段和 1 段海外科研經歷是本質區別,1 段和 2 段也是本質區別,2 段以上影響較小
3. 有 1 段專業相關競賽經歷(程序設計大賽,建模大賽,kaggle等,非模擬聯合國,商業案例比賽等),申請 TOP 院校錄取率會提高
4. 科研經歷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其他變量相同,2段以上科研和2段科研,錄取結果沒有重大不同
二、科研申請的常見問題
1、是否一定需要申請海外暑研?
◆目標學位 PhD or MS ?
◆高收益對應的高門檻
◆要求申請者有一定的學術條件和科研積累
◆競爭較激烈,準備工作較複雜
如果同學不考慮 phd,並且選擇偏應用型的理工科專業(meng vs msc),其實不一定需要海外暑研作為背景提升的手段,可以通過在校或者國內科研和實習作為背景提升的手段,而且暑研在 master 申請中的重要程度不及 GPA 和 GT 成績。
如果同學致力於申請 PhD,或者想通過申請偏研究型的碩士 msc,或者想通過先讀碩士之後繼續申請PhD的話,那麼一段海外實地的科研經歷,還是對個人的申請有極大加分的。通過這樣一段海外科研,申請者可以獲得感興趣小方向的研究經歷,形成對自己感興趣小方向更嚴謹和深入的思考;同時提前接觸國外大學和學術圈,收穫國外學界多維度的 insights,獲得國外教授推薦信,優秀的同學甚至直接可以爭取 return offer。
那麼高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高門檻,具體來説,要成功地申請到海外科研機會,同學本科最好來自國內優秀院校(C9+985+211+非211中的優勢院校比如南方科技大學,寧波諾丁漢,西交利物浦,港中文深圳等),GPA 在 3.5 左右(越高越好),有過一段成型的科研項目經歷(非課程實驗或者小項目),英語水平較好。整體具備以上幾個維度的學術條件和科研積累,同學申請到海外科研的幾率會比較大。然後隨着近年來國外高校對於同學科研相關經歷的 preference 越來越明顯,國內想要進行海外科研的同學也越來越多,整體競爭會是越來越大的。以上幾個維度的條件是一個 baseline,同學們一定要在這個 baseline 的基礎上不斷努力,繼續拔高。
對於那些自身條件和 baseline 有一定距離的同學,不如轉換策略,把重心放在本校或者國內優秀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機會申請上,同時也注意繼續提高自身的 GPA 和語言考試成績。
2、綜合排名 vs 專業排名?
難度:綜合排名和專業排名高的學校難度都較大
優先級:碩士-綜合排名,博士-專業排名
整體來説,暑研項目中,學校綜合排名高的項目難度都大;同時某些在專業領域內突出的項目或者教授套磁難度也比較大,比如 uiuc 的 cs 和 ee,普度的 me 等等。
3、特別話題:疫情之下的科研背景提升
1) 國外暑研項目 cancel/online
國外暑研項目 cancel/online ,那些沒有 cancel/online 的項目,如果同學本身就在國外,那可能還有機會去做。如果比如是同學在國內申請到了美國的暑研機會,但大概率還是沒法去做的,可能存在簽證問題。
2) 線上科研的含金量/認可度?
線上科研的含金量和認可度還是被國外大學在這個特殊情況下所認可和理解的。國外大學/教授本身也有官方的轉線上的這種行為。所以同學們對於這一點其實可以不用擔心。
3) 線上科研的工作形式?
線上科研的工作形式主要就是以個人的文獻研究/寫代碼/做設計然後小組會議/語音視頻溝通這樣來展開。之中的確會有一些溝通成本或者限制,不過也是特殊時期特殊應對了。
4)不同專業的區別
相對來説,CS/EE 這些專業做線上的影響會小些,因為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完成大部分 research 工作;但是可能諸如化學/生物這樣的專業需要去到實驗室的,線上會比較受影響。
三、國內科研分類
1、國內科研分類
◆本校科研——最方便,最容易,“性價比高”,含金量較高
◆外校科研——申請難度較大,瞄準 top 院校/實驗室/教授,含金量高
◆公司科研——申請難度大,機會少,含金量高
◆線上科研——特殊形式,分學科討論,含金量中等
◆專業競賽——積累項目經歷,爭取好名次,含金量較低
2、本校科研
◆本校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
◆全國性的挑戰杯,大創中的創新項目
◆教授/研究生帶,競爭難度較小,對成果要求較小;容易積累經歷,第一份科研經歷
3、外校科研
◆少數學校和清北、中科院等學校有合作科研項目
◆大多數情況下需要自己套磁外校教授
◆申請難度較高,需要個人成績和科研經歷都較為優秀
4、公司科研
◆理工科機會少,有也通常都是大廠,申請難;社會科學可以嘗試NGO/智庫
◆申請難度較高,需要個人成績和科研經歷都較為優秀
5、線上科研
◆只有部分學科可以做線上科研
◆線上科研主要問題是日常溝通和進度跟進
◆適合自驅力強的同學
6、專業競賽
◆有限度參與 1-2 個比賽即可
◆組隊參加,找好隊友
◆參賽經歷——寫成完整的項目經歷放在簡歷中
四、Random套磁
◆從學生角度出發的策略
◆從套磁方式出發的策略
對於本身對科研有比較深入瞭解,並確定自己想攻讀的方向,自身條件也比較優秀的學生,可以直接自己研究方向領域內的新興教授,條件特別好的可以嘗試大牛教授。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內,根據這幾年論文的引用次數/發表情況/影像因子等因素直接排序教授來套也可以。
對於本身對科研沒有很深入的瞭解,對未來方向不太有主意的學生,可以按照綜合排名或者專業排名來先列學校,先確定 dream/target school,然後選學校中比較合適的教授進行套磁。
精套:選 10 所左右,很多情況下不用 10 所,可能5所就夠了,學生需要和教授點對點真情實感的套瓷,適用於少數目的性非常明確的好學生;
海套:至少 20 所,適合大多數目的不是特別明確的大海撈針的學生,製作一封模版套磁信,然後針對每個教授簡單修改相應基本信息。
2、選定套磁方向/學校/教授:一條捷徑
本校教授或者同門同專業師兄師姐推薦
和本校有合作項目的學校的教授
3、一些建議
◆查校查項目實際上是查教授(研究方向>聲譽or職級)
◆查校範圍可以考慮國內排名靠前的學校(C9 等)
◆可以重點考慮副教授,副教授一般年輕有活力,手上活多,實驗室人少,資源相對豐富。
◆可考慮有海外留學/訪問學者經歷的教授
4、寫套磁信:海套
• 使用模板,工作量小,回覆率可能較低
• 圍繞自身研究經歷和興趣展開來寫
• 並非圍繞所發教授的研究經歷或者你和教授的聯繫展開來寫
• Strongly Positive:Welcome!
• Postive:需要 RP/面試/推薦信/回答問題等,可進一步溝通
• Normal:不回覆.....可以嘗試再次發送
• Negative:不招生
6、案例分享
個人的學術條件
◆GPA 3.5+
◆有一個好的英語成績是加分
◆一段成型的科研項目經歷
通用申請材料及時間線
◆中(英)文簡歷
◆成績單
◆研究興趣陳述/套磁信
1、簡歷
• 個人基本信息
• 研究經歷 Research Experience
• 相關實習經歷 Internship
• 獎學金 Awards/Honors/Scholarships
• 論文發表 Publications(如有)
• General description of Skill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Research Interests
• Notable Achievements/Brief Intro to research experience
• Research Rationale
• 要和所套教授在做的研究領域結合
• 點明個人研究經歷和教授方向的交叉點
• research ability? solution to certain problem?
• 避免泛泛而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