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趙武靈王的介入,贏稷還能夠當上秦國君主嗎?
沒有趙武靈王的支持,嬴稷根本就沒有爭奪王位的資本,坐上王位的,應該是他的同母兄弟公子芾。當然,除了趙武靈王的支持外,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魏冉,沒有他在國內的力保,嬴稷既不可能坐上王位,坐上了也不會坐得穩。史書對這一段歷史的描寫有矛盾之處,對一些邏輯關係的梳理也不夠清晰,導致很多存疑的地方,我們先將這段故事,簡單陳述一下。
兩公子的儲君之爭
秦武王駕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因為舉重失敗,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槓鈴壓死的君王。秦武王駕崩純屬意外,所以他沒有留下遺詔,因為他去世的時候只有二十二歲,沒有子嗣。秦武王駕崩後,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朝中形成了兩派,一派是秦武王的生母惠文後,支持惠文王庶長子公子壯;一派是羋八子為首,支持她的親兒子公子芾,並得到宗室大臣樗裏疾的支持。然而在這段描述中,公子壯的身份存在一些疑點。
有一種説法是,公子壯不是庶子,而是秦武王的同母兄弟。筆者認為這種説法不大可能,既然公子壯與秦武王是親兄弟,為什麼秦武王即位的優先權,高於公子壯呢?公子壯時年二十六歲,是秦武王的哥哥。要麼是公子壯的年齡有誤,他是秦武王的弟弟,要麼公子壯就是秦惠文王的庶長子。我覺得他是庶長子的可能性更大,否則,有嫡子在,按宗法制,他的即位無可爭辯,史書何以“僭位”(違法即位)稱之?正是因為公子壯本是庶子,跟其他諸兄弟比,除了年齡,沒有其他優勢,才導致後來的“季君之亂”。
公子稷“插隊”之謎
這場“季君之亂”從公元前307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05年,兩年多的時間,雙方兵戎相見。公子壯在惠文後的支持下,已經稱王,但在羋八子一派的打擊下,逐漸敗退。就在羋八子穩操勝券,準備擁立公子芾時,趙武靈王讓人傳來消息:趙國支持在燕國為人質的公子稷即位,否則兵發咸陽!
此時,掌握兵權的魏冉也表態支持公子稷。公子稷是羋八子的另一個兒子,長期在燕國做人質,因為長期不在身邊,母子感情並不深,但不管怎麼説還是母子,羋八子當然也不反對立公子稷。於是,公子稷在羋八子一派和趙武靈王的支持下,順利回國登基,並在登基後,平定了公子壯和惠文後一派的叛亂。
這段歷史也是疑點重重:首先,“季君之亂”的規模有多大?史書交代很含糊,有資料説基本就是宮鬥戲,沒打,有點説相互殺伐了兩三年。其次,公子壯到底有沒有登基?在哪兒登基的?史書説“僭位”,意思就是已經繼位了,既然繼位了,按理應該在都城,又是怎麼被打跑了?其三,魏冉為什麼跟姐姐羋八子的態度不一致?他是什麼時候表達支持公子稷的?又是為什麼?其四,趙國的實力,真的足以威脅到秦國了嗎?按理來説,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實力大增,但要跟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趙國有這個實力嗎?
筆者個人分析,公子壯應該是即位了,但不久在羋八子一派的政變下,被趕跑了。魏冉最初也應該是支持公子芾的,他不會跟羋八子意見相左。不過,當趙武靈王插進一腳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並非秦國實力不如趙國,而是因為惠文後和羋八子兩派勢力惡鬥,導致軍隊指揮系統失靈,兩派各有支持者,內鬥不暇,實力大損,根本沒有精力對付趙國。有資料説,趙武靈王將軍隊直接陳兵邊境,做出一副武力干預的姿態。除了武力恐嚇,趙武靈王還派出了一名重要人物——樓緩。
樓緩先事趙武靈王,後侍奉秦昭襄王,有名的縱橫家,他去秦國幹什麼呢?我猜他的任務是,説服魏冉接受趙國的建議,改立公子稷。這就是魏冉為什麼莫名其妙,突然同意立公子稷的緣由,一定是被樓緩説服了。如此,對秦國來説,一場內外交困的政治危機,因為魏冉和趙武靈王達成了一致,而輕鬆化解。有趙國做後盾的羋八子一派,集中力量對付惠文後一派變得輕而易舉。在公子稷繼位後不久,公子壯兵敗被殺,秦國內亂宣告結束。
打破平衡的關鍵力量
從事件的經過,及疑點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秦武王駕崩後,王位的繼承人之爭,是公子芾與公子壯,與公子稷毫無關係,他是局外人;2、“季君之亂”導致秦國軍力大損,給趙武靈王可乘之機,他乘人之危,提出公子稷這個人選;3、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公子稷獲得魏冉的支持,進而也被羋八子接受;4、趙武靈王的介入,使羋八子和惠文後兩派勢力失衡,“季君之亂”迅速平定。
由此可見,小編認為趙武靈王的介入,才是公子稷登上王位的最重要因素,魏冉與趙武靈王達成一致,將不利因素變成自身有利條件,是公子稷能順利登基的政治保障。因而,沒有趙武靈王的支持,嬴稷不可能坐上王位,秦國的歷史恐怕要被改寫。以上就是小編今天所分享的內容,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着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多多支持一下小編的創作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