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勵 李豔麗 趙冉
近日,鄭州大學“內科學”“紅色經典詠流傳”“中國古代文學”等7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在新華網“新華思政”教學資源服務平台展播,其中“內科學”被評為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近年來,鄭州大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探索知識傳播、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的有效途徑,創新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形成了“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新:拓展新思政教育觀,構建“大思政格局”
2019年7月,鄭州大學在全面深入調研基礎上探索實施課程思政,並列為學校年度重點工作。學校引導全體教師深刻認識到,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一項戰略舉措,是思想政治教育觀的轉變。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深挖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形成新思政教育觀,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大思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實踐中,學校逐漸形成了學校統籌、院系主導和教師主體的基本原則,學校做好頂層設計,院系作為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指導、支持試點課程負責人開展相關試點工作,教師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校成立由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協調推進全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校黨委宣傳部、教務處牽頭,多部門多院系合作推進。校際方面,聯合河南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洛陽師範學院等三所不同類型的兄弟高校,充分發揮資源集聚優勢,深化理論研究,加強協同攻關,“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獲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大項目(A類)立項,並形成一批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項目成果。
深:積極探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內科學課堂上,馮永海教授分享率隊馳援武漢奮戰抗疫的切身體驗,讓醫術醫德醫風同行。護理與健康學院張豔教授邀請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進入課堂分享奮鬥歷程;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上,學習全世界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精神,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在鄭州大學,專業課老師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通過創新方式方法把思政之“鹽”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中,使學生在自然而然中吸收“養分”。
為此,學校進行一系列改革: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以教研室、教學團隊為單元推進試點課程建設;定期組織集體備課,集中研討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統籌做好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資源優勢,為每門試點課程配備1名思政課教師,增強理論性,找準契合點。每門試點課程都配備1名專職輔導員,增強針對性,找準共鳴點,合力提升課程建設質量;平台建設方面,構築“課程思政專題課程平台”,積極建設線上課程思政資源,積極促進線上、線下多空間“共思政”和課內課外各時段“同育人”的德育理念,將“三全育人”延伸至全空間、全時段。學校還加強機制保障,不斷完善考評和激勵機制,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教學單位和教師個人的績效考核、教師黨支部考核、教師職務(職稱)晉升及各類評優評先表彰範圍中。
廣:典型示範引領,凝練經驗逐步推廣
學校在改革試點過程中,採取以點帶面的方式,遴選338門課程進行示範建設,設立330萬元的專項經費大力支持,每門試點課程給予2萬元—3萬元、試點慕課給予15萬元。通過試點積累好經驗、好做法,探索形成教材、教學、評價、考核等各環節相互銜接的系統化推進方案,然後再實現全校各門課程的全覆蓋。
學校還不定期召開課程思政推進會,評選優秀課程、優秀教師、優秀教學團隊,並選取優秀代表交流認識體會和經驗做法。邀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專題理論指導與經驗分享,通過專題培訓、現場觀摩、交流研討等方式,推廣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先進經驗,指導專業課教師在教學理念轉變、目標設計、大綱修訂等方面落實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要求。舉行課程思政講課大賽,推出一批課程思政優秀線上慕課,宣傳報道優秀試點示範課程的改革模式、改革經驗、教學成果等。為充分利用疫情防控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事蹟、先進典型、感人故事等思政育人元素,學校發佈“關於將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倡議”,並徵集、遴選優秀方案在校園網等平台發佈宣傳,供老師們借鑑學習。
特:分類施策分類推進,打造特色品牌
學校在推進課程建設中立足中原文化,體現區域文化特色。通過開展中原文化符號徵集、“嵩陽書院入泮禮”等中原文化系列特色活動,潤物無聲以文化人。讓中原紅色文化資源融進課程,如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實踐課”讓學生“重走穆青路”,沿着當年新聞前輩的採訪路線追尋有關新聞人物,感受前輩們的專業精神。學校還深度發掘穆青“勿忘人民”新聞觀的育人價值,將“勿忘人民”昇華為鄭大情懷。
課程思政建設中注重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指導、分類推進。每位教師每門課程都深入研究課程特點,找準育人角度,把好切入點,實現思政教育“如鹽化水”“日用而不覺”。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來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進行整體把握,探索新方法、新範式,系統開展好課程思政建設,幹出特色。理學、工學類課程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技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勇攀科學高峯的使命感和大國工匠精神。農學類課程注重培養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醫學類專業課程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提升綜合素養。藝術學類專業課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如音樂學院聲樂系教學立足美育,發揮音樂教化功能,推進“紅色經典詠流傳”重温紅色經典,通過歌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倫理學採用多種方法做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建設“臨牀醫學研究生德育工作坊”,每週組織1次圓桌研討會,每月邀請1名—2名專家分享從醫從教經歷。探索“1+1+1思政輔導”模式,即思政導師、學業導師和帶教醫師三者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模式,促進思政教育在研究生培養的全流程、多節點展開。
通過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理念在全體教師心中深深紮根,“教書育人”的職責使命更加明確清晰,有效促進了專業課的自身建設。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工作,學校將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持續強化課程育人的廣度和深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為一流大學建設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