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自立”, 教育定向發力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百度圖片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芯片與系統設計競賽總決賽現場。百度圖片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產學研結合等都與教育工作緊密相關。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這就要求中國教育進一步強化國家使命導向,圍繞重要學科和創新方向,進行戰略性佈局。
2021年1月中旬,中國出台重磅教育政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通知,“交叉學科”被增設為新的“學科門類”,並在該學科門類下設立兩個一級學科,“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是其中之一。在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中國信息技術企業遭遇芯片“斷供”背景下,此舉無疑是中國教育定向發力相關創新型人才培養、解決制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邁向現代信息技術自立自強的治本之策。
破解芯片“卡脖子”問題
新增設的“交叉學科”是中國第14個“學科門類”,其門類代碼相應為“14”,“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作為該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其學科代碼為“1401”。 增設“交叉學科”為新的“學科門類”是出於什麼考慮呢?對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近日在答記者問時給出了權威解釋。
該負責人指出,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徵,是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學科分支和新增長點不斷湧現,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
為健全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對科技創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論創新的支撐能力,在充分論證和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設置“交叉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上進行直接體現,以增強學術界、行業企業、社會公眾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為交叉學科提供更好的發展通道和平台。
作為首批設置的“交叉學科”的一級學科之一,“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備受矚目,對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解釋説,集成電路已演變為所有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成為實現科技強國、產業強國的關鍵標誌。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發展支撐能力顯著提升,但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核心產品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總體仍處於中低端等問題依然存在。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決策部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作出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決定,就是要構建支撐集成電路產業高速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從數量和質量上培養出滿足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人才,為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推動實現學科結構變革
增設“交叉學科”為新的“學科門類”,與芯片有關的“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被列為一級學科,早見端倪。據報道,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在新時期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戰略論壇中曾提議,將微電子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在2020年7月末舉行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交叉學科”增設和“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升格為一級學科的成為熱門話題。隨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舉行會議,投票通過提案,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並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擬設於新設的交叉學科門類下。
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的調整是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變革的重要內容。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軍指出,學科結構是學科的知識纖維、理論板塊、學科體系發展演進而形成的有機構成,是學科內部邏輯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需求的直觀反應;學科結構的合理與否決定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質量與水平,進而對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影響。對中國學科結構變革歷程,王戰軍介紹説,伴隨着改革開放進程,一系列促進學科結構調整優化的政策和改革舉措不斷出台,特別是198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1985年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形成了中國學科專業目錄基本框架,推動了一批陳舊落後學科和專業的改造,加強了基礎學科建設,增設了一批新學科,拓寬了學科的知識面。
經過1990年、1997年、2001年、2011年4次調整,國內學科門類由10個增加到13個,具體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一級學科由63個增加到110個。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科綜合應用和交叉融合趨勢不斷加強,培養跨學科專業人才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教育主管部門順應趨勢,積極推進教育領域簡政放權,大力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鼓勵高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調整優化學科佈局,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據統計,2011-2014年,全國147所高校在二級學科層次上設置了除軍事學外的交叉學科達480個。
圍繞戰略需求持續發力
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為適應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加快培養大批集成電路領域的高端人才,中國教育持續發力。
2003年,教育部、科技部決定在國內有相對優勢的高等院校建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這是為克服中國集成電路人才短缺、抓緊培養集成電路專業人才的重大舉措。當年7月,兩部門發出《關於批准有關高等學校建設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通知》。在此3個月之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9所高校被批准為首批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單位。2004年8月、2009年6月,又有兩批11所高校獲批。
2020年8月,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就包括加強集成電路和軟件專業建設,加快推進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設置,支持產教融合發展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部署。
2020年9月、10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陸續通過專家論證。2020年10月22日,被稱為中國首家“芯片大學”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揭牌,該校由東南大學牽頭,聯合江北新區政府共同成立,探索了芯片產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近日發出關於增設“交叉學科”和將“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列為其下的一級學科的通知,無疑是落實該政策的重要舉措之一。得益於此次調整,交叉學科實現與哲學、經濟學、法學等並肩而立,集成電路科學得以與工程和數學、生物學、社會學等並駕齊驅。由於學科專業結構是項目申報、科研經費申請、人才培養、成果鑑定、職稱評定等的重要依據,可以預期的是,兩者將擁有更多、更豐富資源,在學科建設、科研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獲得更大支持力度。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新成立交叉科學部就是對這方面很好的詮釋。
作為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負責資助計劃、項目設置和評審、立項、監督等組織實施工作。
2020年11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設交叉科學部,肩負多項職能,其中包括:統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叉科學領域整體資助工作;組織擬定跨科學部領域的發展戰略和資助政策;提出交叉科學優先資助方向,組織編寫項目指南;負責受理、評審和管理跨學部交叉科學領域項目;負責相關領域重大國際合作研究的組織和管理;負責相關領域專家評審系統的組織與建設;承擔交叉科學相關問題的諮詢。交叉科學部下轄綜合與戰略規劃處以及分別聚焦物質科學、智能與智造、生命與健康、融合科學領域的4個科學處。(記者 張保淑)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05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