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珠穆朗瑪峯測繪結果,我國和尼泊爾共同宣佈,珠穆朗瑪峯長高了,新身高是8848.86米,和2005年的數據8844.43米相比,長高了43釐米;和1975年的數據8848.13相比,長高了73釐米。
可能會有人質疑説,儀器的誤差,以及冰雪的覆蓋等都會導致珠穆朗瑪峯身高變化,那如何確定此次珠穆朗瑪峯長高不是因為誤差,而是真的在長高呢?再者,珠穆朗瑪峯是一座山,山又是怎麼長高的呢?
測繪珠穆朗瑪峯的高度
今年有一部大片《攀登者》,講述的就是我國在1960年以及1975年兩次攀登珠峯,並完成測繪工作的故事。巧合的是,我國珠穆朗瑪峯測量隊的工作人員也在今年攀登珠峯,開展測繪工作。
可能有些人會有疑問,現如今我國的技術那麼發達,科學如此先進,那為什麼現如今的我們依然要和45年前的人一樣,選擇人工攀登珠峯測繪呢?
這其實是因為,衞星遙感技術雖可以測量珠穆朗瑪峯的身高,但是它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它測量的是從峯頂到大地的高度,是以地球橢圓球體算的身高,而不是以我國的海平面基準線為基準線。
全球各國的海平面基準線並不相同,我國的海平面水準零點位置在青島地區,這意味着珠穆朗瑪峯的高度是從青島地區的水準零點作為起點,山頂高度作為終點來計算。
其次,衞星遙感測量無法減去冰雪的高度,而人工測量則有效避免了冰雪因素。另外,衞星遙感測量的精度在高程方向是1-2米,而人工測量的精確度可以達到釐米級,測繪結果更為科學、嚴謹、有説服力。
至於為什麼沒有采用直升飛機的方式,則是因為珠穆朗瑪峯空氣稀薄,且氣候惡劣,風速會達到十幾級,無人機以及直升機等都無法到達此地,因此只能選擇人工將測繪設備背到山頂,完成測繪工作。
儘管此次的測繪工作和45年前一樣,但在這次珠峯高程測量工作時,首次使用了我國的北斗系統,工作人員登頂之後,會在峯頂上設置GNSS接收機,依託北斗系統以及外圍的GNSS監測網聯機同步觀測,獲得精準數值,這樣測量出的高度更為精準,誤差更小。正是基於以上的硬核科技,我們才能夠驕傲地宣佈珠穆朗瑪峯的新高度是8848.86米。
珠穆朗瑪峯是怎麼長高的?
我們知道,珠穆朗瑪峯是世界第一高峯,而且還在不斷地長高之中。和人類不同的是,珠穆朗瑪峯長高並不是依靠食物,而是: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一共有三種模式,一種是相互擠壓,如果兩個板塊的密度、厚度等相差無幾,那麼這兩個板塊將會不斷擠壓,使得地勢隆起,形成山脈。
如果兩個板塊的密度、厚度等相差過大,那麼密度較大的板塊將會俯衝到密度較小的板塊之下,這一情況多發生在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之中,俯衝邊界會形成海溝,比如:已知最深的海溝馬裏亞納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還有一種運動方式是相互分離,當兩個板塊不斷分離時,此時就會形成大裂谷、湖泊甚至海洋。
珠穆朗瑪峯之所以“長高了”,原因就在於印度洋板塊不斷擠壓歐亞板塊。
早在恐龍還未興盛之前,地球上只有兩個超大陸,一個是勞亞大陸,一個是岡瓦納超大陸。
到了侏羅紀晚期時, 這兩塊大陸開始所有鬆動,印度次大陸逐漸從岡瓦納大陸分離,並不斷向北漂移。大約在1億年前,印度次大陸開始與喜馬拉雅地區接壤,而且還在向北漂移,擠壓歐亞大陸。
我們知道,當兩個大陸的厚度、密度相同時,此時板塊擠壓時,就會使得板塊之間的地勢隆起。喜馬拉雅山脈就這樣地勢不斷抬升。
據研究表明,大約在4000-5000萬年前,珠峯的高度已經達到了1000米的高度,之後緩慢生長,而在最近500萬年前,珠穆朗瑪峯的隆起速度迅速,達到了如今的高度。
珠穆朗瑪峯以及它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區的隆起改變了我國的氣候環境,使得我國的夏季風增強,避免了我國東部和南部出現沙漠景觀。要知道在全球南北緯30°附近,許多都是熱帶沙漠景觀。
而且,青藏高原上有許多冰雪,這些冰雪融水成為了亞洲許多水系的發源地,比如:黃河、長江、瀾滄江等,因此青藏地區又被譽為“亞洲水塔”。
總結
如今,我們通過一系列測繪手段得到了珠穆朗瑪峯的新高度,這不僅意味着珠穆朗瑪峯長高了,還意味着印度板塊仍在不斷擠壓歐亞板塊,未來珠峯的高度或許還會再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