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增長速度位列古代第一,到底有何原因?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結尾語: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如果人口超過了自己所能容忍的極限了的話,人口可能就是災難。而清朝人口增長的過快並沒有引起統治者的注意,還繼續實行嚴酷的税收,這當然是民眾所不希望的。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國古代是以封建小農經濟為主的傳統農業時代,所以人口增長十分緩慢,到宋朝末年全國人口才突破1.5億。但步入清朝後,全國人口迅速增長,到了乾隆時期,更是突破了3億人口大關。前面諸多年代人口都沒有增長得如此快,反而步入清朝後,人口增的速度不通常得快。這個問題雖然存在着很多的因素,但似乎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原因
1.最基本的因素 當屬明朝中後期以來,農工商各行業的迅速發展,經濟高度成長帶來的經濟總量的擴大,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2.其次就是政策方面的巨大刺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佈的“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意味着新增人口不再有人頭税的重擔。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地”政策,意更是把人頭税負擔全部轉移到土地。所以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發展,刺激了人民的生育動力!
3.中國傳統農業要去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主要手段就是集約化經營,這就需要不斷增加投入土地的勞動力,人口增加便成為提高產量的主要生產力來源。另一種形式的發展--新耕地的開闢,也與人口的增加密切相關,清初幾十年間耕地的增長與人口的增長几乎是同步的。
4.同時外來的高產糧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進與推廣,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糧食來源。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指出:山藥、芋頭、白薯、木薯、土豆、玉米等原產美洲的作物,在發現新大陸後才渡海進入中國,直到18世紀才真正得到推廣,那時候由於人口急劇增長,不得不在平原地區之外開墾荒山野嶺,使南北部分的人口相對地重趨平衡。
急速增長的人口也給清朝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因為增長速度已經不敵消耗速度了。
人口增長給清朝帶來的危機
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糧食價格上漲,社會矛盾上升。著名文學家洪良吉説過:每人畝地就可以得生計,如果低於這個水平,那麼社會就會動亂,而清朝後期,人均耕地甚至只有2.95畝!同時由於人均耕地面積的下降而導致糧食價格的上升,據統計在清朝19世紀時期,糧食的價格大概是17世紀時期的5倍。糧食價格的上升也使得一系列動亂,影響着社會的穩定。
所以清朝中後期爆發了多次起義,其中就有震動全國的白蓮教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這些由於特殊原因造成的流浪百姓成了這次起義最主要的力量,他們以白布包頭,白旗為號,在祖國大地上抗議着清政府。嘉慶時期,清政府調動了十六個省的軍隊,耗費了2億白銀,才把這樣起義軍壓下去。但這也使得清政府的實力大大下降,社會處於長期動亂,而另一場起義我們似乎更熟悉的多。
那就是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本質也是人口增長過多所帶來的弊端。同時也是這場起義徹底把清政府給拖垮了,同時也造成了幾千萬人口的傷亡,近代中國早期的人口壓力竟然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緩解的。
圖:網絡,侵刪。歡迎大家評論點贊
我是小柯,歡迎關注我,帶你瞭解歷史百態和歷史故事中的道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