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根據所處地域不同,我軍在1947年將散居於各地的野戰部隊整編為五大野戰軍,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野戰軍下轄縱隊,偶爾根據作戰需要臨時編組為兵團,比如陳謝兵團、陳唐兵團、山東兵團、蘇北兵團、楊羅耿兵團等。

至於縱隊以下,各野戰軍並不相同,具體來説,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是師,x縱x師。而其他三個野戰軍則是旅,x縱x旅。

為何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先説説西北野戰軍。

西北野戰軍前身是陝甘寧聯防軍加上晉綏野戰軍。抗戰爆發後,八路軍大部分東進抗日,只有部分留在陝北,隨後以陝北紅軍為骨幹,組建了警一旅和警三旅。七大召開前,為了保衞邊區安全,我黨又從晉察冀根據地和晉冀魯豫根據地抽調大批部隊前往陝北,其中晉察冀的部隊被改編為兩個教導旅,晉冀魯豫部隊被改編為新四旅。抗戰勝利後,兩個教導旅一半被調去東北,另一半合併成新的教導旅。警一旅、警三旅日後就編組成西野四縱、新四旅和教導旅日後編組成西野六縱。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晉綏野戰軍主要由120師358旅發展出的部隊和冀中軍區六個主力團編組而成,番號都是獨字頭,共有5個獨立旅,加上老部隊358旅,一共6個旅,之後又組建了獨六旅、獨七旅,但這兩個旅長期在山西作戰,脱離建制。

至於為何用旅作建制,是沿襲抗戰中期的習慣,即120師是一級指揮機關,旅是二級指揮機關。

西北野戰軍成立時,358旅和獨一旅(不含獨七旅)編為一縱,從中原突圍到達陝北的359旅和獨四旅(不含獨六旅)編為二縱,獨二旅、獨三旅和獨五旅編為西北野戰軍三縱,因此縱隊以下用旅作為番號。

類似的還有中野,即原晉冀魯豫野戰軍。

抗戰期間,八路軍129師發展出了太行、冀南和太嶽、冀魯豫四大塊根據地。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和後來的第十八集團軍前方指揮部大部分時間活動在129師控制的根據地內。1943年8月14日,為了精簡機關,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和129師師部合併,對外保留129師番號。因此各軍區作戰部隊依然是以旅為番號。如果採用師為番號,那麼就會造成番號混亂。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另外一個因素是雙十二事變後,我黨控制的山西新軍絕大部分和閻老西鬧翻,改編為八路軍,決死隊有四個縱隊,相當於旅級建制。其他的還有政治保衞旅、工人武裝自衞旅、保安旅等。為了確保番號統一,我黨將山西新軍也陸續轉編為旅。

抗戰勝利後,為了適應和國軍展開大兵團作戰需要,1945年10月7日編組晉冀魯豫野戰軍,其中原冀魯豫軍區部隊編組為一縱,即楊蘇縱隊,原定於去東北,後來情況有變改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建制,後又增編十一縱。原冀南軍區野戰部隊番號為三個獨立旅,集體劃編為二縱,後又陸續增編10縱、14縱。原太行軍區部隊編為三縱和六縱,原太嶽軍區部隊編為四縱,後增編八縱、九縱。中原軍區二縱改編為十二縱。

有個規律,晉冀魯豫野戰軍最先編組的一、二、三、四、六、八等六個縱隊都是由正規旅組成,而後續編組的九、十、十一、十二縱隊、十四縱隊都是由軍分區武裝升級的獨立旅編組而成。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晉察冀野戰軍就有點特殊了。

抗戰後期,為了精簡機關,提升晉察冀軍區指揮能力,晉察冀將眾多軍分區統一整編成冀中(新收復的冀中根據地)、冀晉軍區(原晉察冀軍區二分區、三分區、四分區、五分區)、冀察軍區(原晉察冀一分區、挺進軍的平西、平北和新開闢的察南地區)、冀熱遼軍區(原挺進軍冀東部分再向東擴展),麾下團以上就是相當於旅的支隊和軍分區。

抗戰勝利前夕,為了適應大反攻需要,晉察冀開始急劇擴兵,組建野戰部隊,原有的根據遊擊需要設立的支隊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聶帥經過考慮,選擇以旅作為軍分區整編部隊的番號,縱隊以下就是旅。每個二級軍區分別組建了兩個縱隊。後來冀熱遼軍區詹縱隊和黃縱隊奉命歸東北指揮,也是東北民主聯軍整軍後少有的以旅為二級番號的部隊。直到東野成立才統編為師。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第三個説説華野和東野。

華野是由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合編而成。1945年,主政山東的羅帥就探索出一套可使不同戰鬥力部隊發揮不同作用的軍隊體系,即游擊隊——獨立團——警備旅——師。羅帥將山東八路十幾個主力團統一整編為山東野戰軍七個師,後又將魯南部隊編為第八師。而將戰鬥力稍弱的部隊編為警備旅,以示區別。各二級軍區底下又掌握一定數量的獨立團。地委和縣委掌握半脱產的遊擊大隊、區小隊。

為何羅帥能突破115師的限制,成立師呢?原來,為了加強山東根據地一元化領導,1943年,八路軍115師和山東縱隊合併為山東軍區,各自番號取消。因此羅帥沒有115師作為一級指揮機構的束縛,可以放心大膽的組建師。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羅帥率5個半師挺進東北後,主政華東軍事的陳帥為了儘快適應和國軍開展正規作戰需要,1946年1月,山東八路和新四軍會合,山東軍區在陳帥的主持下將不少警備旅升格為師,大概是兩個到三個警備旅合編為一個師,加上沒走的四師和八師,山東野戰軍在1946年後一共編了7個師。

沒調離的新四軍則編為一、六兩個師、由原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王必成旅)擴編的第六縱隊、由蘇中部隊組建的第七縱隊、由原蘇浙軍區第三縱隊(陶勇旅)擴編的第八縱隊、由新四軍二師和四師留守部隊組建的第九縱隊、原蘇北地方武裝升級的十縱,番號較為混亂。

兩淮失守後,新四軍北撤山東,和山東野戰軍會合,在打完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兩場大勝,全殲國軍3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後,陳帥和粟司令深感兩軍番號混亂帶來的指揮上的不便。經軍委批准,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為了和山東軍區原有的警衞旅區分,番號統一改為縱隊——師。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最後説説東野。1945年關內各路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東北,主要有三個勢力,一個是山東八路野戰軍,5個半師6萬多人,二個是新四軍第三師,3.5萬餘人,三是晉察冀冀熱遼軍區先期入關部隊。編制非常混亂,既有山東八路師——團,又有新四軍師——旅——團。四平淪陷後,南滿根據地大幅縮水,原西滿軍區撤銷,建立七縱,原冀熱遼軍區詹縱隊和黃縱又改成為八縱、九縱。南滿——遼東軍區部隊編為三縱、四縱。

為了徹底理順指揮關係,在羅帥的主持下,於1947年2月進行整編,按山東經驗,設立一、二、三、四、六等五個野戰主力縱隊,戰鬥力稍弱的改成二線兵團,即獨立師。待獨立師戰鬥提升後再編組成野戰縱隊。

截止1947年12月,東北我軍共計有3個二級軍區,12個三級軍區,9個步兵縱隊,10個獨立師,人員增加到70萬餘人,兵力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超過東北國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89 字。

轉載請註明: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