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劉秀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道德治國的皇帝,以我們今天的概念而言,他就是個老實人。
歷史不是選秀,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評價一個帝王如何,不能以他的話題性為標準。
名頭響亮的,也許真的是雄才大略、功績彪炳,但也可能是因為暴虐成性、遺臭萬年;而看似默默無聞的也有兩種,一種是碌碌無為、不值一記;另一種則是大象無形、潤物細無聲。
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上面四類帝王中,如果以如今吃瓜羣眾的視角出發,自然會喜歡第一類,他們大刀闊斧、推行變革,揮斥方遒、開疆拓土,大起工程、功在千秋,會讓人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暗生嚮往。
但如果站在歷史親歷者的角度,也許是另一種情況:帝王越是有為,越會給所處的社會帶來巨大壓力與痛苦。比如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讓西漢付出了“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的代價;漢武帝本人,也在晚年發佈了《罪己詔》,承認了自己好大喜功給漢朝百姓帶來的巨大傷害。
因此,假如我們是穿越到古代的老百姓,一定會心儀第四種帝王。而在這類皇帝中,漢光武帝劉秀是公認的標杆。
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古代數百位帝王中,霸氣、聰明、英武的並不少見,但從始至終以自己高尚品德治國、並取得了成功的,有且僅有劉秀一個。
自漢武帝時期起,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明面上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底子裏,卻是以法家為內核,秉承霸道、王道,結合權謀之術,才是皇帝的不二訣竅;無數皇帝聲稱自己是孔夫子思想的忠實擁護者,但歷史上上唯一一個具備太學生身份的皇帝,僅有劉秀一人。
劉秀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但在推恩令的“關照”下,王莽篡位期間的他,已經成了個地地道道的小地主。與積極收買人心、策劃復興劉氏大業的哥哥劉縯不同,那時的劉秀每天挖空心思,只是想着怎麼把田種好。因為這愛好,他沒少受劉縯的嘲笑,甚至被比作漢高祖劉邦碌碌無為的二哥劉喜。
也許正是在親哥哥的刺激下,在王莽的天鳳年間,劉秀前往長安當了一名太學生,系統學習了《尚書》,“略通大義”。這段學習經歷,與劉秀本性的品格產生巨大契合,也對其後的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公元22年11月,劉縯在舂陵(湖北棗陽市吳店鎮)發動劉氏子弟共同起事,對於這種隨時會掉腦袋的危險項目,眾人自然避之唯恐不及:“劉伯升這是要害死我啊!”但隨後見到劉秀也全副武裝、身穿紅衣大帽時,他們則吃了一驚:“老實人也參加這事?看來比較靠譜”,隨後放下心來。就這樣,依靠着劉秀德性的感召力,劉氏兄弟順利集結七八千人。
隨後,他們與出自綠林軍的新市、平林兵結成聯盟。在取得一些小勝後,由於戰利品分配問題,綠林隊伍一度想跟劉氏武裝火併;而劉秀則秉承成大事不拘小財的原則,把劉氏宗的戰鬥所得收集起來讓給對方,這才及時化解了危機,雙方“大悦”,繼續攜手戰鬥。這件事,充分展現了劉秀的危機處理能力、大度的作風。
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但在平日裏,劉秀仍是一副斯文、甚至膽小的模樣,幾乎完全躲在霸氣、豪邁的哥哥劉縯身後,時常被眾將士嘲笑。
但誰也沒料到,當面臨最大危機的時候,能夠率領大家力挽狂瀾的,竟然是這位大家瞧不起的懦夫。
在昆陽之戰爆發前,面對逐漸逼近的王莽40多萬大軍,王鳳等人率領的8000多義軍一邊躲在昆陽城內瑟瑟發抖,一邊商量着是不是要分錢分頭跑路。這時,身為偏將軍、尋常時間幾乎不説話的書生劉秀挺身而出,以冷靜、自信的發言,迅速被眾人視為救命稻草;其後,他有條不紊地安排好防守力量後,自己帶着13人出城搬救兵;隨後,他更是帶着區區數千人,勇敢的殺回被40多萬大軍圍困的昆陽城。
面對聲勢浩大的敵人軍陣,劉秀身先士卒,帶着3000敢死隊衝鋒,親手殺死了多名敵人,眾人見狀紛紛驚歎:“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見小敵懦弱、遇強敵則無比英勇,劉秀生動體現了何為儒家提倡的仁者之勇。
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隨後劉縯因功高被害,聲名大振、手握兵權的劉秀並沒有憤而兵變,反而孤身前往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致歉。他的大度、坦蕩,不僅使自己逃過了危機,還使起義軍避免陷入分崩離析危險。
人前歡聲笑語、夜晚以淚洗面的劉秀,最終找到了前往河北獨立發展的契機。他依靠建立在高尚品德基礎上的人格魅力、領導能力,在河北不斷得到各股力量的擁護、吸引了眾多人才主動歸附,幾乎沒有使用任何權術,他就一步步成長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政治力量。
而在滅掉各路對手、一統天下後,劉秀把他的仁德品質用在了治國方面。
對內,善待功臣,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換取對方手中的權力,雙方各得其所;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官場風氣為之一新;以人為本,革除王莽時期的苛政,大規模將奴婢、刑徒釋放為平民;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恢復西漢前期的三十税一制,極大減輕民間壓力;重新丈量田地、理清户口,抑制豪強、打擊土地兼併......
對外,與其他王朝立國後大肆拓邊的作風不同,劉秀深知民間已疲憊不堪,因此採取了偃武修文、不尚邊功的政策,除非有重大敵情,絕不輕易對外動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 。
針對周邊少數族的威脅,劉秀秉承“柔道”思想,一改漢武帝以來征服作風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結合休養生息的大方向,制定了以保守為主、以德治邊的國政,以友好、互助的政策對待周邊少數民族,成功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大規模的戰爭,為"光武中興"的實現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劉秀的治國之道,雖然沒有秦皇漢武、唐宗的豪邁與氣魄,但他針對因久經戰火而疲敝不堪的民生現狀,不用權謀、遠離霸道,採取了以德治國、以柔安民的政策,從思想到行動上表裏如一,創造了“三代以下稱盛治,莫有過焉”的光武中興。
一言以蔽之:一將功成萬骨枯,有為帝王的豐功偉績,往往意味着老百姓的血淚;而以仁德治國的劉秀,正是因為沒有好大喜功、缺少激烈的話題性,才沒給史官留下大寫特寫的機會,從而給一些不太瞭解歷史的朋友留下了乏善可陳的印象。但如果我們拋開看史書的上帝視角,把自己置於劉秀治下老百姓的立場上,就會有這種感覺:皇帝不折騰,則是生民之大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76 字。

轉載請註明: 劉秀人稱完美皇帝,但為啥存在感不高?皇帝不折騰、生民之大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