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我國曆史上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王朝,縱觀整個大明王朝,還沒有那一個臣子有皇帝約束不了的,從早的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到劉瑾、嚴嵩父子等,沒一個能跑出皇帝的手心,即便是30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依然能夠牢牢掌握着國家大權,就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家已經破敗的不成樣子,崇禎帝即位後下道聖旨仍然能讓位極人臣的九歲千歲魏忠賢自縊而死,所以大明王朝的皇帝自始至終都有絕對的生殺大權,還是可以想殺誰就殺誰的,還沒有哪個大臣敢殺皇帝的,這是以前很多王朝所不能比的,也就是説,如果崇禎帝能夠英明決策,做出合理的決定,也許大明王朝不會這麼快就滅亡。
圖文共賞,圖與文無關
崇禎帝即位後,大明王朝並沒有走向末路,雖然“黨爭之患”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很大的危機,但王朝的根基還在,還有很多能征善戰的武將,如孫傳庭、孫承宗、洪承疇、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左良玉、黃得功、劉洋清、秦良玉、祖大壽、吳三桂等一大批戰將,這些人隨便一個都能吊打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此外還有強悍的軍隊,像秦兵、天雄軍、關寧鐵騎等,這些都是李自成農民軍以及滿清鐵騎的剋星,崇禎只要好好的利用他們,運用合理的戰略戰術,是完全可以鎮壓國內農民起義,拒滿清於關外的,可惜的是,崇禎並不會合理利用自己手中的這些優勢。
圖文共賞,圖與文無關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崇禎不是固執的堅守北京,而是南下或者讓太子或別的皇子南下南京,大明正統皇室成員就不會被殺光,也許會出現另一番生機,因為當年朱棣篡權奪取皇位後,把國都遷到北京,但他保留了南京的一整套領導班子,也就是説,大明王朝同時存在兩套領導班子,這兩套領導班子除了皇帝以外,南京、北京的內閣、六部等皆相同,一旦國家出現危機,大明王朝的權力中樞完全可以輕鬆南移,國家機器可以不受任何影響的正常運轉。
圖文共賞,圖與文無關
如此的利好,卻因為崇禎的好面子而喪失,按説堅持死守北京也不是不可以的,但他完全可以安排太子南下,在南京領導另一個政權,然後召集南方各地的明軍勢力北上勤王或者撲滅南方的農民起義,最後騰出手來再北援,就像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那樣,太子北上登基稱帝,崇禎也完全可以以太上皇的身份在北方抗擊李自成,即便是戰死了,大明也不會滅亡,太子在南京稱帝,政權也合理合法,也就不會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南明政權就因為不合法,所以才會出現內訌,自相殘殺,結果被農民軍佔了便宜。
圖文共賞,圖與文無關
此外,崇禎帝自己也可以”讓城別走“,退出北京城,將空城讓給李自成,反正也打不過他,率領北方的明軍(包括吳三桂守衞山海關的守軍以及關外的關寧鐵騎)南撤,保存實力,放清軍入關,這樣,無形之中就把李自成的農民軍推到前面直接面對清軍,他們兩軍是不可能坐下來協商解決問題的,清軍的目標是佔領中原,不可能和李自成平分江山,李自成也不可能投降清軍,那麼兩軍就只能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打,李自成佔據兵力數量上的優勢,而清軍佔據善戰的騎兵優勢,兩軍勢必會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最終的結果是,李自成大敗逃走,清軍慘勝,元氣大傷。
圖文共賞,圖與文無關
到那時,坐山觀虎鬥的崇禎再率領明軍精鋭北上,直接面對清軍,而此時的明軍已經基本撲滅了南方的各種反叛勢力,後方穩定,軍隊配置上除了有各種佛朗機炮、紅衣大炮等熱兵器外,關寧鐵騎還配備了大量的三眼火銃,這些火器優勢遠超清軍,雖然此時的清軍也招納了大量的漢人,配置了專門的漢人火器八旗軍,但數量仍然很少,他們主要仍會依靠八騎兵的快速衝殺優勢和明軍拼冷兵器,而明軍的火器正好可以剋制清軍的騎兵優勢,這樣明軍就可以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將清軍擊垮,最次也能將其趕至關外,大明江山仍能重整旗鼓。
圖文共賞,圖與文無關
可惜的是,死要面子的崇禎拒絕了大臣李明睿和李建泰南下的建議,剛愎自用的遵循着朱元璋“天子死社稷”的章法,堅持守衞北京,錯失大好時機,結果被李自成攻破北京,自己也被逼上吊自殺,太子及眾皇子也被全部殺死,自己也成了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