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開啓了居家學習的模式,而在家讓孩子接受教育也成為家長們萌生的新訴求,據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瞭解,“到家老師”的新商業模式開始出現在0-6歲的幼兒教育市場上。與傳統的上門家教不同,到家老師主要面向0-6歲的低幼階段兒童,為家長解決孩子不能出門上幼兒園的教育問題,並根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體能、音樂、英語等個性化教育需求推送匹配的老師上門。由於社區拼班和客廳小課模式的推出,定製化教育的經濟成本高昂。
作為一種教育新業態,到家老師這一新模式不僅加速了定製教育的興起,也給家長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早教選擇。而在未來,到家老師的服務是否能夠進一步得到家長的認可,又是否將成為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有益補充都值得我們去關注。
拼課解決痛點問題
在0-6歲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往往容易出現全家齊上陣的局面,但如何才能做到科學育兒,也是很多家長的苦惱所在。此前曾有不少家長向記者反映,上半年幼兒園停課,孩子和家長每天都悶在屋子裏,已經從“母慈子孝”變成了“雞飛狗跳”。到家老師就在這一情況下應運而生,一方面滿足了家長和孩子足不出户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疫情期間老師的就業難題。
除此之外,也有家長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同一社區的幾個孩子進行拼課學習,共同分攤到家老師的費用,那麼核算下來每個孩子花費在到家老師上的費用僅為2000-3000元/月左右,甚至要低於部分幼兒園的費用。“到家老師這種模式,解決了我們不能出門上幼兒園的問題,並且花銷比我們想象中要低不少。”有家長告訴記者。
據瞭解,目前在市場上,已經開始有平台推出到家老師的服務,甚至在到家老師之外,還進一步開發了圍繞不同場景的定製化教育服務。從提供相應到家老師的App來看,家長在首頁即可根據老師的專長和教學方向選擇到家老師。而根據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定製教育模式來看,家長也可以根據場景來完成定製,包括客廳小班(一對多)、上門早教(一對一)、親子游學(户外景區)等多個類型。
幼兒定製教育仍處藍海
隨着二孩政策的放開,中國0-6歲的兒童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根據艾媒未來教育產業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0-6歲的嬰幼兒已經超過1億人,1億嬰幼兒的背後是對教育市場的極大需求。而目前,中國嬰幼兒的入托率僅為4.3%,與OECD國家33.2%的平均入托率仍有較大差距。另據艾媒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的幼兒園數量有望突破30萬所,此外,2020年中國幼兒教育市場的規模預計將突破2700億元。
除了市場廣闊,近幾年來,國家也相繼出台了幼兒普惠教育的一系列政策,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為此前處於政策空白期的0-3歲托育服務行業提供了國家級發展指導意見。由此可見,不僅是家長,整個幼教市場、國家政策都希望能夠實現“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目標。
“定製教育可以很好地滿足中國家庭的教育需要,品質高而且價格不貴,可以有效降低家庭教育成本,還能為中國孩子打造社會化教育服務支持體系。”摩爾媽媽創始人、CEO姚娜表示。
在姚娜眼裏,幼兒領域內的定製教育或許將在未來成為普惠性教育的有益補充。“目前來看,‘定製教育’是一種教育的新物種,這是一種真正面向未來的教育。定製教育是在國內普惠性學前教育大面積普及的基礎上,提供給更多因為家庭個性化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服務。‘定製教育’不僅幫助中國社會推動社區托育、家庭托育模式的興起,還可以對幼兒園進行有益的個性化教育補充。”
推廣落地仍需觀念進步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定製教育的推進過程中,家長觀念是創新教育模式落地推廣的關鍵因素,儘管有部分年輕家長在不斷積極嘗試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但看護幼兒的老人往往對剛出現的模式心存疑慮,轉變觀念或許將成為未來定製教育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北大金秋教育研究院院長、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佛羅里達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葉世芬表示,“幼兒教育、學前教育最關鍵的是父母,也就是父母對幼兒教育的理解與實踐。父母必須知道幼兒的成長規律,對0-6歲的孩子形成清晰明確的認知,六年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在幫助孩子做預備,預備開啓未來的學習之旅”。
無獨有偶,在談論幼兒教育、學前教育這一話題時,全國養成教育研究總課題組研究員、感知覺統合無器械訓練創始人仝慧琪教授也強調,任何教育的前提必須是家庭教育理念的統一,“我跟蹤研究了上萬個家庭案例發現,會教育的家長,都是把勁兒使在0-6歲上,把孩子的人生基礎色調給調整好,讓孩子一生受益”。
“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員認真學習,形成統一的教育價值觀。每個孩子都是帶着天賦和使命而來,不要因為我們教育上的失誤,埋沒了孩子的天賦。”仝慧琪進一步指出。
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