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給後輩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中留下的這句話,為中國的士大夫和讀書人樹立了難以逾越的精神標杆。元好問稱讚范文正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間,蓋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立德立功立言,范仲淹一生成就非凡。而先輩留下的良好家風,讓範氏一族百年來長盛不衰。
勤儉節約
清苦忍窮
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范仲淹慨然有天下之志,一生輕財好施,清廉為官,清白做人,而自己和家人卻始終過着十分簡樸、清貧“忍窮”的生活。他説,如果一個官吏能做到“忍窮”,可免一人一家之禍;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窮”,則可以免除政權顛覆之禍。
范仲淹在任滿廣德軍司理參軍離職時,“貧止一馬,鬻馬徒步而歸。”後來經營邊事,朝廷賞賜金銀很多,他卻全部分給將佐。他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即使做了高官,家庭的待人接物和日常生活仍然像過去貧困時一樣,大人小孩從來沒有享受到榮華富貴的快樂,“妻子僅給衣食”。范仲淹死後沒有餘財,以至入殮時連一件新衣服都沒有,喪葬費用全靠他的朋友湊集。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給後輩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像
范仲淹不僅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而且經常以顏回家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故事來教育子侄們。他在給朱氏兄弟寫信時説:“雖清貧,但身安為重,家間苦淡,士之常也。”范仲淹二兒子範純仁即將結婚的時候,由於女方家境很好,要陪嫁羅綺帳幔,范仲淹聽説後很不高興:“羅綺豈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儉,安得亂吾家法! 敢持歸吾家,當火於庭!”范仲淹説,我們家歷來以節儉為家訓,若用羅綺這樣高檔的絲織品作帳幔,豈不亂了家規?這話傳到女方,便取消了陪嫁羅綺帳幔的打算。
正是在范仲淹的言傳身教下,兒孫們都廉潔儉樸。二兒子範純仁,從一介布衣到官極宰相,始終“廉儉如一”。《宋史》評價説他:“位過其父,而幾有父風。”親戚朋友向範純仁請教,範純仁回答説:“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范仲淹三子範純禮也像他的父親一樣自奉儉約,平時寡言端坐,不見喜怒之色。他的侄孫範直方初仕平恩縣主簿(在今河北省內),範純禮就問他:“爾行裝幾擔?”當時範直方新婚未久,就如實告訴他:“有十擔。”範純禮説:一個掌管文書的小吏,剛走上仕途,上任之初就有十擔行李,如果長久仕宦,不知要帶多少擔行李赴任。我曾經知遂州,赴任時所帶的行李也只有三擔,最後離任時還是三擔,您這明顯是在給我們範氏家族抹黑丟醜嘛。從中可見範純禮對子孫“清苦儉約”教育一樣非常嚴格。
正是范仲淹“以清苦儉約著於世,子孫皆守其家法”,其清廉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為世代所景仰。
謙恭自律
不營私利
范仲淹一生不僅過着清貧忍窮的生活,而且始終謙恭自律,不謀私利。
他在給蘇州同父異母的兄長範仲温的信中,再三叮囑要教育子侄們遵紀守法,嚴格自律,不要找地方政府的麻煩,不要縱容鄉親四鄰到我這裏來經商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汝看老叔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自家好家門,各為好事,以光祖宗”。
他在給朱家子侄們寫的信中説,我在官場多年,凡遇到有利益的事,總喜歡聯想到過去貧窮憂患的日子,不去伸手,不去貪斂。我多次遭受挫折和打擊,為什麼沒有被治罪得禍,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是因為我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能經得起清貧的考驗,能夠廉潔自律,沒有貪贓的罪名,沒有賄賂的嫌疑。
“清心做官,莫營私利”是范仲淹終身堅守的為官原則。在臨終前他給皇帝上的《遺表》中,沒有一字提到個人和家庭需要“照顧”,沒有向皇帝提出任何私人要求,其“遺奏不幹私澤”。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這樣評價他:“範公平日胸襟豁達,毅然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范仲淹念念不忘君主和百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始終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給後輩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範義莊
體恤民力
關心民苦
范仲淹以天下之心為心,具體表現在他先民之憂,解民之困,賑災濟民。
宋仁宗明道二年,東京、江淮一帶大旱,又繼之以蝗災,大批百姓流亡。范仲淹對災民深表同情,立即上書,請求仁宗皇帝立即派人到災區賑濟災民,可朝廷很長時間沒有采取行動。范仲淹便直面君主,指出:“宮掖中半日不食,當如何?今數路艱食,安可置而不恤?”范仲淹奉命安撫江淮。他每到一處,便開倉賑濟,減輕民眾負擔,使災民得以休養生息。“所至開倉賑之,禁民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給後輩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范公堤遺址
宋仁宗慶曆五年十一月,范仲淹詔罷所兼四路帥職,改知鄧州。慶曆六年,范仲淹至鄧州。在任期間,范仲淹孜孜民事,心繫百姓。值鄧州秋冬旱情十分嚴重,“今秋與冬數月旱”,“自秋徂冬渴雨雪”,他及時向朝廷報告災情,並親自帶領百姓鑿井尋泉。
范仲淹次子範純仁以其父親為榜樣,不僅關心族人,而且心繫百姓疾苦。《宋史》記載:“秦中方飢,擅發常平粟振貸。僚屬請奏而須報,純仁曰:‘報至無及矣,吾當獨任其責。’或謗其所全活不實,詔遣使按視。會秋大稔,民歡曰:‘公實活我,忍累公邪?’晝夜爭輸還之。使者至,已無所負。”
《過庭錄》卷一記載范仲淹三子範純禮(右丞)關於修曹後山陵應惜民力的故事。範純禮知永安軍(今河南鞏義)時,宰相曾公亮主持修建仁宗曹皇后陵寢,有司科斂甚急,鄉閭騷然,“董促郡縣甚急”,嚴重破壞社會穩定,獨範純禮以“山陵所在,財用已羨二倍,民力竭矣”,不肯奉命,他説:“某非至愚病風,豈有臣子坐視君父者,朝廷抑亦取辦而已,然諸司甚不體國。”曾公亮終於採納了範純禮的意見,不再大修山陵,並奏請朝廷擢升範純禮任三司判官。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2 字。

轉載請註明: 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給後輩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