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輔導員:學好普通話彝族孩子們才有機會走出大山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少不了。”五歲的沙馬子叁話音剛落,整個教室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不禁令人們忘記了窗外寒意逼人的冬雨。
可愛的沙馬子叁(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沙馬子叁是一名彝族小朋友,也是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大班的一名學生。灑拉地坡鄉幼兒園位於灑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由原姐把哪打村第一幼教點和姐把哪打村第二幼教點合併組建而成。園長阿的子史介紹,今年9月他們剛搬到這裏,由於幼教點規模相對較小,只有三十多個孩子,因此之前都是在租用的民房裏授課。
目前,全園共有5個教學班172名幼兒,按幼兒年齡段設學前班、大班、中班、小班。全園現有10名輔導員,其中專科文憑7名,中專3名。
“乒乓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軲轆軲轆錘,軲轆軲轆叉,軲轆軲轆一個變成仨……”羅英是10名輔導員之一,此刻她正站在教室前方,帶領孩子們一起邊唱邊比劃兒歌《乒乓球》。今年22歲的羅英畢業於川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漢語言專業,三年前她選擇回到昭覺縣,成為了灑拉地坡鄉幼兒園裏的一名輔導教員。
羅英在帶領孩子們演唱兒歌(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羅英透露,讓彝族孩子們學會一整首漢語兒歌並不容易,“大家剛來幼兒園的時候,不會説也不會聽(普通話),就跟咱們一開始學外語是一樣的”。如今,大班的孩子們基本上已經能夠使用普通話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昭覺縣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總人口34萬,其中彝族人口占98.4%。“許多彝族小朋友在家裏並沒有説普通話的條件,他們的爸爸媽媽也不會説普通話”,羅英稱上了幼兒園後,孩子們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小朋友在幼兒園學了普通話,回家後還能教自己的爸爸媽媽説普通話,也就是我們説的‘小手拉大手’。”羅英説道。
目前,灑拉地坡鄉幼兒園開設的課程主要以學習普通話、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主。“對於彝族小孩而言,學前學好普通話是非常重要的。”園長阿的子史表示,許多彝族學齡前兒童因為聽不懂普通話,在進入義務教育後上課聽不懂、學習跟不上,導致其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很多人就選擇輟學、出去打工。
對於這一點,同為彝族的羅英深有同感。“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當時我的語文老師是漢族人,因為聽不懂老師上課在説什麼,我的語文成績才14分”,正是由於自己曾經的這份經歷,讓羅英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成為一名“一村一幼”輔導員。
彝族小朋友們在表演節目(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是“一村一幼”的起源地。從2015年開始,昭覺縣按照“先近後遠,先多後少,大村獨立,小村聯辦,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的原則,整合邊遠農村校舍資源,採用借用村活動室或租用民房等方式,推進“一村一幼”建設。所謂“一村一幼”,即以建制村為單位,一個村設立一個幼兒教學點,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規的學前教育。
“以前彝族是沒有幼兒園這個概念的,因此剛開始辦學的時候,家長們因為不瞭解,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擔心。”園長阿的子史表示,通過不斷地入户走訪,向大家普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村民們越來越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學生人數從最初的30個,增加至如今的183個,“因為家長白天要幹活,一般是派一個家長代表,把附近住的幾家的小孩一起送過來”。
2018年5月27日,國務院扶貧辦在昭覺縣啓動“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項目。目前,昭覺縣已實現幼教點全覆蓋,學前教育學生由2013年4227人增長至2019年24063人,學生增長了6.7倍,基本實現“聽懂、會説、敢説、會用”目標,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歪着頭的彝族小朋友(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孩子們剛來幼兒園的時候,年紀特別小,一直叫我媽媽,真的會讓你非常感動”“有個胖嘟嘟的小孩子,每天早上來上學的時候都會背一個小包包,裏面裝着蕎麥粑粑要帶給我吃”,工作三年以來,羅英已經送走了兩屆孩子們,見證着他們進入學前班、小學。
“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孩子們在上小學的時候能夠基本聽懂普通話,這樣他們以後才有機會走出大山、走得更遠,到時候我們的涼山州也會變得越來越好。”説話間,羅英的嘴角一直帶着笑。
在這所位於大涼山深處、平均海拔高達2600米的幼兒園的入口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幾個大字格外顯眼。“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警察,保護你們。”離別臨行時,正往教室走的沙馬子叁突然扭頭説道。
轉身離開,抬頭髮現雨已經停了。
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來源:作者:徐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