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一提到孫權,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多少對他都會有一點了解。在還未從哥哥手裏接過擔子之前,孫權便已是一位家喻户曉的人物。

他從小生長在官宦之家,雖説父親的官職不大,但畢竟也是一個地方官,所以孫權小時候過得還算順暢,沒有受過太多的苦。

但是這樣安逸的生活並沒有磨平掉孫權的志向,他從小便發憤圖強,對於一些事情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且還非常有膽識,從來不會因為做事遇到困難就退縮。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圖片: 孫權劇照

但是當孫權在東吳黃龍元年稱帝后,便有人對他有了不一樣的評價,一些人認為他的德行不好,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因為他成為吳大帝之後,將自己的父親追封為武烈皇帝,而和父親一樣擁有不菲功績的兄長,卻沒有受到同等的待遇。雖説他的哥哥也受到追封,但是賞賜的力度為何會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三國志》中是這樣寫的:"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恆王。"孫權沒有追封自己的哥哥為皇帝,到底是經過深思熟慮,為全局着想,還是忘恩負義呢?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圖片: 孫堅劇照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僵持不下,勢均力敵,孫權的哥哥早已暗下決心,準備"陰欲襲許,迎漢帝",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他還沒有開始行動,便已落入敵人之手。

原來,許貢對他早有防備,已經私下安排了人對他進行伏擊。孫策則因為沒有料想到此劫,導致身受重傷,不久之後便離開了人世。孫策死了以後,孫權繼承了他哥哥的職位,擁有了實權。

之後因為他的管理方法得當,很是受人尊敬,這也為東吳之後穩定的局面和地位奠定了一定基礎。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圖片: 孫權、受傷的孫策劇照

按説,孫權能夠有後來的一番作為,哥哥的付出是不可忽略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孫權成為皇帝之後,就好像是忘記了哥哥的功勞一樣,只追封其為長沙恆王,這不免會引起人們心中的不滿。特別是孫權封哥哥的兒子孫紹為上虞侯之後,這種呼聲更是愈演愈烈。

所以《三國志》中是這樣評價孫權的,"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這裏的大概意思就是説,當初能夠坐擁江東,大部分都是孫策的功勞,如果沒有孫策,就沒有江東的今天。

但是孫權好像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為從他的做法來看,他對自己的哥哥沒有做到十分的尊敬,而是有點敷衍的只是封他的孩子為侯,所以就會有人説,孫權的做法不太合乎禮儀,對自己擁有功績的哥哥太過小氣,這也難免世人會説他忘恩負義。那麼孫權這樣做到底合不合適呢?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圖片: 孫策襁褓中的兒子劇照

其實事情並不像想象中的這樣簡單。如果孫權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帝,那麼哥哥的孩子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子,而孫權的孩子也是皇子,先不説孫權死後皇位由誰的孩子來繼承,單是這複雜的關係,估計有可能就會造成國家混亂。

另一方面,如果哥哥的孩子繼承了皇位,孫權難免會心中不平衡,畢竟繼承江山的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不論從哪一方面講,孫權追封哥哥為帝的可能性都不大。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圖片: 孫策劇照

除了上面所説到的,小編覺得孫權這樣做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他之所以冊封孫紹為侯,其實是為了他的安全着想,孫紹是哥哥的後代,如果之後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威脅,難免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為了他能夠好好的活下去,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畢竟這樣做不但可以留住哥哥的血脈,還有利於國家的穩定,作為皇帝,他不能只從單方面來考慮問題。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圖片: 孫策的兒子劇照

事實也證明,孫權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孫權死後,他的兒子孫皓繼位(在此之前還有過兩任皇帝),此人特別兇殘,又愛猜忌,所以有很多人對他不滿,於是就有了應該立孫策的孫子孫奉為帝的説法,孫皓聽説了這件事情以後,十分的生氣,二話不説便要了孫奉的性命,當時的孫奉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君侯,如果當初被封為王,怕早已性命不保。

所以説,如果孫權追封孫策為皇帝,無形之中將孫策的後代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因此,孫權做出這樣的決定,是經過認真思考的,並且對其中的利害關係進行過認真分析的,不然他不會冒着被天下指責的風險,去做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而且從孫權平時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也絕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不然他又如何贏得民心,成為江東的主人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説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2 字。

轉載請註明: 孫權稱帝后只追封孫堅為皇帝,無視孫策,真的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