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戰場上,勝敗本是兵家常事。但是,明明有贏的機會卻被迫失敗,明明可以衝鋒在前卻被迫退場,這對於當事者而言則別有一番滋味,尤其這位當事人曾是一位常勝將軍。
張輔是明成祖手下的一員大將。他一生叱吒疆場近半個世紀,打過無數場勝仗,可謂戰功彪炳。然而,在人生的最後一戰,他積累一生的軍事才能卻無法施展,最終在他熟悉的戰場上死於非命。
他的人生曾經歷過怎樣的輝煌,為什麼又會黯淡退場?他的戰死,是英雄垂暮?還是另有緣由?
將二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張輔是個“將二代”。
在朱棣還是燕王時,他的父親張玉就從旁效力。之後,朱棣起兵對抗建文帝,張玉更是毫不猶豫地追隨征戰,成為燕王手下的得力戰將。建文三年(1401),張玉不幸戰死沙場。
張玉死後,身為長子的張輔繼承了他的職位。張輔智勇雙全、剛毅威嚴,又因早早地就跟隨父親征戰,有相當的實戰經驗。靖難之役中,他繼承父親遺志,繼續跟隨燕王南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朱棣在登基之後,曾經感嘆説:張玉靖難功當第一,只可惜戰死得太早!在大封功臣時,他封賞張輔為信安伯,食祿千石。很快,又進封他為新城侯。張輔的妹妹也被召入宮中成為皇妃。一時間,張家可以説是滿門榮耀。
雖然有父親光環的加持,但是張輔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虎父無犬子”。在永樂一朝,他頗得明成祖的信任和重用,無論是北方戰事還是南方戰場,總有他的身影。一旦戰事稍緩,明成祖就會把構建軍事邊防的重任交給他。比如,修建京城附近的軍事據點:宣府、大同;訓練邊防士兵等。
對於明成祖而言,參加過靖難之役的這批將領是他能信任和倚重的核心力量。而無論從忠誠度、軍事能力還是戰略眼光看,張輔都是這批將領中的佼佼者。
常勝將:有一個非他不可的戰場
張輔一生南征北戰,但最大的軍功是在南征中立下的。在十年的時間裏,他先後四次南下平定叛亂。史稱他“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第一次出征:永樂初,安南與明朝交惡。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派出八十萬軍隊(號稱)前去討伐。主帥陣容堪稱豪華: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然而,出兵後不久,主帥朱能死於軍中。張輔臨時受命,成為徵夷將軍。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順利平定了叛亂,並在此設置交趾布政司。這一戰,張輔因功受封為英國公。
交趾距離京城山高路遠,雖然內亂被平定,但是仍然暗濤洶湧。永樂六年(1408),交趾叛亂又起。明成祖先派鎮守西南的沐晟前去征討。沒想到沐晟出兵不力,大敗。明成祖只得在永樂七年(1409)再次派出張輔。張輔迅速大破敵軍,但因為北伐需要支援,他又很快奉命班師北上。
一個奇怪的“定律”產生了,那就是:張輔走,交趾反;張輔來,交趾平。張輔走後,留在交趾的沐晟無力應付亂局。於是在永樂九年(1411),張輔第三次奉命前往征討。不同於前兩次的速戰速決,這次,他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平定了叛亂。之後,張輔在當地增設四個州,按照明軍的規制設置了衞所,安排妥當後才返回北京。永樂十三年(1415),張輔到京還沒站穩腳跟,交趾又傳來餘寇作亂的消息,朝廷旋即命他為交趾總兵官前往討伐。次年,張輔在討平叛亂後被召回。
張輔在戰場上指揮若定、用兵神勇,無論是陸攻還是水戰都得心應手。就連對方的象軍,他都能輕鬆用妙計攻破:他令人用彩繪的辦法將馬匹偽裝成獅子,再用神機火器造出聲響效果輔助,本來進攻力十足的象軍被嚇得翻身退走,敵軍不攻自破……在當地,張輔在設置州縣後,還增設了驛傳遞運系統,不管是征戰還是管理,他都自有一套方法。對於明朝廷來説,交趾的紛亂迭起實在讓人頭疼;而對於交趾來説,張輔就是揮之不去的“噩夢”。
很多明朝人都曾因為張輔不能鎮守交趾而感到遺憾。然而,明成祖寧肯不厭其煩地讓張輔來回奔波平叛,也不願意讓他安於此地鎮守。這樣的安排,或許是惜才,或許另有深意。
香餑餑:被爭奪的英國公
張輔戰功卓著,無論在軍中還是在朝廷中都很有聲望。所以,對於皇權來説,他就是一個必須爭取的“香餑餑”。
永樂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在北征的歸途中突然駕崩。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把軍權託付給了張輔,下令“諸軍悉受節度”。
明成祖此舉算是“臨終託孤”,而張輔也不負所托,堅定地站在了太子一邊,配合閣臣的謀劃,保證了皇位的順利傳承。
在仁宗一朝,張輔因為有定策之功,受到了更多的優待。仁宗命他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封他為太師,並且給他發放兩份俸祿。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百官支取俸祿都要到南京,但是仁宗特許張輔就近在北京支取,這也是仁宗給張輔的特恩。雖然享受特恩,張輔仍然恪盡職守。成祖喪滿後,仁宗上朝時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他發現羣臣之中只有張輔和楊士奇仍舊身着麻衣,因此對張輔的“知禮不逾矩”更加敬重。
張輔不僅是皇帝倚重的對象,對於覬覦皇位的人來説,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籠絡對象。比如,漢王朱高煦。仁宗臨朝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漢王朱高煦想趁機武力奪取皇位。對他來説,如果能夠爭取到張輔的助力,那麼此事幾乎就成了大半。朱高煦和張輔都是靖難功臣,有一起征戰的經歷,平日裏也有書信往來。如今,朱高煦已經下決心起兵謀反,第一個要拉攏的自然就是張輔了。
他迫不及待地派人秘密去到張輔家中商議,沒想到張輔迅速扣押下秘使,並且向宣宗舉報了漢王造反的圖謀。之後,宣宗親自領兵征討漢王,張輔受命扈從。因為此次平叛有功,宣宗賞賜張輔加祿米三百石。
在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張輔不光在戰場上立功無數,而且在幾次皇位交接的過程中,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憑藉這些功勞,他已然成為明廷羣臣中的領袖人物。
老英雄:誰決定了他的退場?
張輔縱橫大半生,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必然會在朝堂上逐漸隱退。然而,有一種退場,是他沒想到的。
首先是交趾的問題。宣德年間,因為交趾反覆叛亂,耗費了朝廷太多的精力。明宣宗和大臣商議後決定放棄交趾布政司。這讓張輔大為不滿。因為對他而言,交趾這個地方花費了他太多的心血,也並非不能戰勝。但是,雖然他極力爭取,最終也沒有改變宣宗的決定。
第二,兵權被奪。宣德四年(1429),宣宗下詔解除張輔都督府的職務,在解除了兵權後,又晉升他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命他朝夕在左右侍奉,謀劃軍國大事。這番操作明升暗降。即使如此,張輔仍然和朝廷中的其他大臣同心輔政,促成了“仁宣之治”。
第三,在朝廷中受到排擠。英宗時,太監王振仗着皇帝寵信,在朝廷中隻手遮天。朝中文武不敢得罪,紛紛噤聲。只有作為四朝老臣的張輔尚能制衡王振一二,但他也因此受到王振的記恨和排擠。
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率軍入侵。王振唆使英宗親征,張輔奉命從徵,卻沒有領兵之權。這裏,史書中用看似平淡的語氣寫出了一句扎心的話:“輔老矣,默默不敢言”。張輔,這位叱吒疆場多年的老將,一生中親歷無數戰火,此時身在戰場卻不能指揮將領拼殺,這於他會是怎樣一種滋味?
在之後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軍慘敗,75歲的張輔殉身兵難。
戰場上的或勝或敗、高歌凱旋或是馬革裹屍,本來都是將士的宿命。然而,張輔這位戰場上的老英雄,卻在最後一戰中,敗的有些無奈,又有些潦草。無論如何,這樣死去,一定不是他想要的結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