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大家好,我們的鵬舉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認為:兩種觀點,都非杜撰。石達開一直有撫民之能,這點毋庸置疑,他性格豪爽、擅長結交,得到擁護不算怪事。
石達開剛提出入川計劃時,如能儘快進入四川,他是大有可為的。可是,1863年,即便他渡過大渡河,也沒有生存條件了。也就是説,時間晚矣!
石達開選擇去四川發展,是明智的。
石達開明確提出以入川為目的,是在1859年初的南安會議。
當時,石達開和他的將領們選擇以四川為根據地,是明智的。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1、清軍在四川的統治力量一直十分薄弱,即使在康乾盛世時,也不例外。
大清對四川的總督更換得很勤。尤其在咸豐年間,幾乎每年都要換一個總督。有時更換得太快了,新任總督還沒到任就被換了。
2、當時的四川,是完富之地。鹽、鐵、糧都十分充足,有充足的資源支撐太平軍發展。
3、該地民眾的反清傾向十分嚴重。從川東十三家到吳三桂,從彝民起義到保路運動,有清一代,大規模的反清運動,四川從來不缺席。
因此,此時石達開選擇四川為發展方向,是明智的。如果他們能儘快入川,是有相當大的發展前景的。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低效的大清政府,留下了一段時間窗口,但石達開未把握住。
寶慶會戰,石達開失利,退入廣西,耽擱了時間。而大清也掌握到了石達開入川的企圖,緊急加強四川防務。
可是,由於大清政府的低效,四川督帥長期互相攻訐、推諉,防務一直沒有起色。
1859年冬,雲南的李永和、藍朝鼎起義軍以幾千人入川,很快發展到二、三十萬大軍,離成都僅七十里地,聲勢浩大。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可以説,石達開如果抓緊時間入川,其發展條件將非常有利。
可惜,石達開沒有抓緊時間入川,而是在廣西無所作為,甚至他本人也產生了歸隱之意,深失眾望。
最終,石達開部人心渙散,20萬大軍東歸。
從1860年秋到1861年秋,石達開部僅有萬餘人,無力把握這個機遇。
等到石達開1862年再次企圖入川時,形勢已經逆轉。
清朝調駱秉章為四川總督,從各處調軍入川。其中,不乏原本要用於安慶戰場的湘軍部隊。
此後,駱秉章消滅了李藍起義的主力,並調集軍隊入川,嚴防石達開入川。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兵力雖大,指揮雖強,但戰力已弱小
從地圖上看,確實如此,過了大渡河後,石達開確實能直接威脅成都。
從歷史上看,也是如此,外來者一旦突破險阻,進入四川盆地,成都一般是守不住的。
從兵力上看,更是如此。1861年秋,石達開吸納了大成國等其他反清力量後,兵力重新達到10萬餘人!而儘管大清加強了在四川的防務,但多是1萬、幾千的四處調兵,總兵力並不強。
10餘萬人,加上石達開的將略,似乎圖川依然可能。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事實上,在石達開四次入川作戰中,其用兵依然老道、靈活,在涪州、敍府、橫江,石達開數次以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創造出了良好的入川時機。
不過,新吸納的部隊,戰鬥力並不強,在清軍的攻擊下,屢戰屢敗。
不獨如此,即使在雲南、貴州地區運動時,遵義、畢節,石達開軍也攻堅不克。
太平軍既然攻堅、打援能力都如此薄弱,對方又不是劉禪之流,石達開即便進入四川盆地,又如何能攻取成都呢?
石達開敗局已定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對此,我也不認同。
誠然,雲貴地區的少數民族,反清情緒高漲。
可是,石達開軍此時的軍紀很成問題。
對於石達開在雲貴地區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歷來有兩種説法。
兩種觀點,都有證據確鑿的史料。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但同時,石達開的軍隊皆是新軍,軍紀不嚴,出現擾民,也是難以避免。
要想執行好民族政策,不僅需要領導人的個人魅力,也需要全軍指戰員嚴明的紀律。
因此,石達開即便有心在雲貴發展,由於其部隊的鬆散與自身治軍不嚴,他很難有效執行良好的民族政策,在雲貴打開局面。
總的來説,就石達開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在廣西期間的消沉,使他失去眾將擁護,大軍悉數散去。這使他已經失去了入川發展的絕佳時機。
同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由於整個太平天國運動進入敗亡期,儘管石達開以其威望和個人魅力重新組建了一支大軍,但他哪還有時間整頓、發展出一支優秀、有紀律的軍隊。
因此,即便他能以傑出的軍事才能渡過大渡河,他也已避免不了覆滅的命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6 字。

轉載請註明: 石達開如果於1863年渡過大渡河,他有生存的條件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