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魏徵幹了什麼,墓碑被李世民砸爛,遠征高麗失敗後又給立塊新的?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經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察得失。—李世民
魏徵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關係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典故,而且魏徵更是輔佐李世民創造了大唐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所以李世民才會在魏徵死後痛嘆到失去了一個時刻提醒自己的“銅鏡”。然而魏徵死去不久李世民就做了一個很奇怪的舉動,他把魏徵的墓碑給推翻了,這其中有何隱情呢?
玄武門之變奪帝開創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和竇皇后的第二個孩子,李世民出生的時候李淵還只是一個隋朝的官員。在李世民四歲的時候家裏來了一個算命先生,並且一個勁的誇讚李淵你是貴人,而且你家有貴子。
李淵一聽也很高興,正巧李世民在家,於是把他拉了出來讓算命先生看一看李世民有沒有福相。當見到李世民的時候,那個算命先生嘆為天人,對李淵説:“貴子龍鳳之態,天日之外表,等成年後必然能濟世安民。”

李世民果真也同算命的所説那樣長大後非同一般,他既學習了儒家學説,又擅長武術,可謂是文武雙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李世民生就逢時了。隋朝末年朝廷昏庸,百姓苦不聊生,各地紛紛有義士起義,李世民看隋朝大勢已去,於是鼓勵父親李淵起兵抗隋。李淵一家子經過漫長的鬥爭下成功的廢黜楊侑,並改國號為唐。李世民也被賜封為秦王。
然而李世民的優秀讓李建成感到害怕,他怕自己這個弟弟搶皇位,於是處處在朝中排擠李世民,就連李淵對李世民也是越來越反感了。出於無奈之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並且在此之中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然後強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隨後李淵被迫退下帝位,李世民也成功的登基成為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時時常提醒自己隋朝是如何滅亡的,叮囑自己剋制慾望沉心政事,並且吩咐大臣們隨意進諫,不可隱瞞。李世民一邊平定反隋動亂,一邊又對外多次平定邊境少數民族的進犯,讓大唐的盛名遠播國外,一時間四方臣服八方朝拜。

經過漫長的努力,李世民終於把國內給整治的井井有序,社會安定經濟也是穩定發展,百姓們安居樂業,人口達到了近四百萬户,如此恢宏的盛世之景史稱為“貞觀之治”。
由對手成為君臣
李世民的成功離不開與身邊賢臣們的一起努力,魏徵正是其中之一。魏徵與李世民之間的關係也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一個是虛心納諫的帝王,一個是敢於進諫的賢臣,魏徵對於李世民而言是一個判斷自己決定是否正確的一面“銅鏡”。
不過在早期兩人關係並不是很融洽,魏徵甚至還是太子李建成的人。當時隋朝混亂,國內四處都是戰爭,魏徵為了能給自己找一個安全之所便去投靠了李密。

魏徵分析了天下局勢,提議李密先打敗王世充,消滅其他的勢力,以此來一統天下。但是李密對這個半路加進來的“軍師”並不相信,結果他就被王世充給消滅了。魏徵趁亂逃了出來又去投靠了李淵,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並且多次給李建成出謀劃策讓他對付李世民。後來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殺,魏徵也被李世民所俘虜。
對於李世民的秋後算賬魏徵並不是擔心,他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講道理的人,魏徵對李世民説輔佐李建成是自己作為幕僚的本分,對於李世民他並無仇恨。擱其他君主早就砍了魏徵,但是李世民卻起了愛才之心,於是決定重新重用他。
而魏徵也的確沒讓李世民失望,他也以敢於進諫留名於世,成了一代名相。魏徵去世後李世民親自刻下碑文,説了那段經典的銅鏡名言來懷念他。

懷疑魏徵謀反,一氣之下推倒墓碑
魏徵病死後李世民下令風風光光的厚葬他,但是魏徵的妻子拒絕了李世民的決定,她覺得魏徵平日裏生活簡簡單單,十分節儉質樸,如今風光大葬有違魏徵性格。於是李世民同意了魏徵妻子的説法,讓她拉着魏徵的棺材出城入葬,而李世民與文武百官則跟在棺槨後面一路相送。
李世民從魏徵家中獲得了一份遺表,上面寫着:天下的事情,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能用善人國家就能安定,而用了惡人國家就會衰敗,所以除去邪惡應當不要猶豫,多用賢才不要去猜忌,這樣國家必然能繁榮昌盛。
所以魏徵不在的日子裏李世民常常同身邊的大臣説:“朕常常以魏徵為鏡來提醒自己,如今魏徵不在了希望你們能延續魏徵的意志時刻提醒朕保持警惕不要犯錯。”並且還吩咐大臣們把話寫下來,如果他自己犯了錯一定要學習魏徵那樣敢於進諫。

本來李世民還沉浸於失去魏徵的悲傷中,後來侯君集因為謀反罪被抓處死,他的同夥杜正倫也被罷免了官職,這兩個人都是魏徵向李世民推薦的,説他們有着宰相之才。造反案主謀正是太子,而魏徵則是太子的老師。
這一系列的巧合讓李世民開始不得不懷疑魏徵是否也有造反的嫌疑。這讓李世民十分的生氣,於是下令取消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還帶着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後悔衝動之舉,重新豎立魏徵墓碑
其實李世民的懷疑也是有道理的,畢竟魏徵大力推薦的兩個人都出了大問題,而且太子更被爆出意圖謀反,魏徵是李世民派過去教導太子的老師,這一系列的巧合不得不讓李世民懷疑魏徵的忠心。
而且李世民雖然一直誇魏徵敢於進諫,是個好臣子,但是魏徵曾多次不分場合的指責李世民,李世民對魏徵心裏還是有點怨氣的。

不過後來李世民又把魏徵的墓碑給重新立了起來,因為在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帶領大軍征戰高句麗,戰無不勝的唐軍這次卻沒能徹底滅亡高句麗,反而損失慘重,這讓李世民心裏開始後悔攻打高句麗的決定。他在心中感嘆要是魏徵在的話自己恐怕不會如此魯莽。
其實他早就知道魏徵與造反案並無瓜葛,只是拉不下臉認錯,不過這一次的錯誤決定也讓李世民開始意識到了魏徵的好。如今大臣們感於魏徵的前例不敢過於進諫,這讓李世民覺得自己該給魏徵一個清白了,於是他又親手給魏徵立下了一個新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