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在雄安新區,華北明珠白洋淀的東岸有一位忠誠的保護神----千里堤。千年雄安攜手千里堤,難道冥冥之中就有定數?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千年雄安的千里堤。
千里堤分為主堤、次堤,位於白洋淀東部,也叫“白洋淀長堤”,經出岸、青塔、七間房、鄭州、苟各莊5個鄉鎮入文安縣界止。幹裏堤不僅護衞着白洋淀,還肩負着汛期保北京、天津,保鐵路(京九、京滬),保油田(華北、大港),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四保”任務,並且是白洋淀旅遊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千里堤始建於宋代。宋仁宗年間,鄚州任丘縣令唐介在縣城西北趙各莊至西大塢築堤20千米,以防水患,百姓受益,稱之為唐堤,這是白洋淀東圍堤(即千里堤)的前身。自此白洋淀始有堤防。唐堤修成後,曾無數次抵擋夏秋季頻發的洪水。
明代為防禦白洋淀洪水,除了對唐堤不斷修繕外,還在雄縣修築了萬柳堤,大沽堤,在安新修築了西堤等。
清康熙至雍正年間(1662---1735),曾多次加固維修堤防。康熙三十五年(1696),原江南河道總督王新命奉旨治理白洋淀周圍河道。兩年後,他呈給康熙皇帝一份奏章,奏章中稱:“自青苑、安州、新安、高陽、河間、任丘、雄縣、霸縣、文安、大城,堤共長十三萬八千丈,計程七百七十六里。”從王新命的奏章可知,白洋淀一帶的堤防總計長近千里,工程相當浩大,但此時還沒有千里堤之名。乾隆三年(1738)大學士鄂爾泰在給乾隆的奏章裏稱:“千里長堤,週迴於順天,保定、河間三府之堤而工程之隸屬於保、霸、文,大數邑者,尤為險要。”這是歷史上首次將白洋淀堤防稱之為“千里長堤”後簡稱為“千里堤”。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後,沿堤各縣開始有專職人員負責千里堤防汛,歲修,費用大部分由內帑發放。嘉慶五年(1800)道光四年(1824)同治十一年(1872),光緒六年(1880),先後對千里堤進行大規模整修。民國後,千里堤失修。1939年日本侵略軍在鄚州七里莊強行扒開千里堤,洪水傾瀉而下,淹沒了整個鄚州。勇敢的鄚州人拼死保衞千里堤,經過三天三夜的搏鬥,才將口子堵住。
新中國成立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地方和政府對千里堤防洪工程建設都十分重視,千里堤蓄水滯洪功能大大增強。2017年雄安新區橫空出世,無論是雄安三縣,白洋淀還是千里堤,相信都會迎來千載難逢的新生。這正是:
蕩氣迴腸千里堤,忠誠衞士戰袍披。
蜿蜒強勁長龍舞,旖旎隨和大澱依。
種柳巡工唐縣令,呈花命筆鄂軍機。
古今接力千年事,流水高山念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