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勵志!20多年前從保安逆襲上北大,如今已“桃李滿園”
20多年前,北大保安張俊成通過自學考上北大法律專科,從保安逆襲為大學生,被稱為“北大保安第一人”。
曾經光芒四射,此後的人生更加精彩。張俊成如今已在家鄉從教二十餘載,並創辦了一所主要面向農村孩子的民辦中職學校。
他説:“北大給我播下了一顆種子,我要把這顆種子帶給更多的人。”
左圖:張俊成在北大當保安時期。受訪者供圖
右圖:張俊成在給學生們上課。新華社記者馬曉媛攝
張俊成出生在中國北方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那裏四處環山,土地貧瘠,只住着幾十户人家。
小時候,張俊成一直在和貧窮、食物短缺做鬥爭,每天只能穿打補丁的舊衣服和破鞋子。他回憶説,母親炒菜只能用布蘸一點油抹在鍋底上,實際上就是水煮菜。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張俊成不得不放棄中考回家種地。
“那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每天5點鐘起牀下地幹活,其他時間還要在村裏挖礦石。”他説。
張俊成在兒時住過的土窯前。新華社記者馬曉媛攝
走出大山這一年,張俊成17歲。表哥幫他在長治市區一家汽修廠找了一份衝壓工的工作。工作得來不易,張俊成倍加珍惜,不僅分內活兒幹得認真,遇上髒活累活也總搶着幹。
當了8個月的衝壓工,北京一家保安公司來長治招人,張俊成報了名,坐上了去北京的大巴。
入職前,張俊成需要進行為期近一個月的訓練,而訓練成績直接決定分配去向。
要幹就要幹到最好。抱着這個信念,張俊成全身心投入訓練中,別人練一小時,他便練上兩個小時,別人看一遍書,他就看兩遍。訓練結束,他拿下了軍事技能、業務知識、職業規範等多項考核第一,最終成績在500多人裏排名居首。
拿下第一,張俊成心知,分配去向不會太差。分配那天,大巴拉着學員們一路停靠,每停一站就會留下一些人,當車把張俊成和十幾個學員一起留在北大時,張俊成意外極了:“想過會去好地方,沒想到會是北大!”
1994年,張俊成被分入北大,還被分到了北大地標性建築、有着“北大第一門”之稱的西門。
在古樸的紅色門柱旁上崗,張俊成總是站得筆直。不站崗的時候,他就找老兵請教業務。兩個多月的試用期過去了,張俊成因為業務突出、工作認真被提拔為西門班班長。而在過去,從新兵到班長,少説也要大半年。
張俊成在北大當保安時期。受訪者供圖
雖然保安工作做得很好,但張俊成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給自己買了書,並在下班後抓緊每一分鐘閲讀和學習。他申請連續上夜班,以便白天有更多時間學習,有時一天只睡3個小時,半年內瘦了7.5公斤。
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曹燕在經過學校大門時注意到了這個勤奮的保安。她深受感動,主動幫張俊成申請了免費的英語聽課證,還聯繫其他教授提供幫助。
功夫不負苦心人。半年後,張俊成考上了北大法律系專科。在隨後的3年時間裏,他硬是啃下了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13門課程全部以高分通過,成功拿到北大法律專業自考專科畢業證。
5年倏忽而過。1999年,張俊成的新婚妻子懷孕了,希望他能回家。
儘管校保衞隊百般挽留,張俊成自己也有千般不捨,他還是決定離開:“北大已經教會我最重要的東西,我相信不管去哪,都能闖出一片天地。”
帶着一紙北大畢業證,帶着三大袋沉甸甸的書,帶着5年無比珍貴的人生經歷,張俊成告別燕園,回到家鄉。
幹什麼呢?張俊成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當上老師,張俊成更覺責任重大,上每節課前,他都要反覆打磨講課內容,還會把自己的經歷穿插其中,增加互動環節。
因為知識面寬、語言風趣,身上又有大城市的氣息,張俊成很快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他上的法律課、政治課也成了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
不久,張俊成又被安排當班主任。他接手的第一個班,是個公認的“刺頭班”。
如今已是老師的李風就曾是這個班的學生。他還記得,當時班裏的成績在全年級排最後,紀律也最難管,調皮搗蛋的特別多,遲到、抽煙更是常事。前任班主任一度放話:就是把太行山的溝都填平,這個班也帶不好。
張俊成接手了這個誰也不願意乾的“填溝工程”。他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張俊成乾的第一件事,是和學生們同吃同住。他把家安在學校,把被子疊得像豆腐塊,學生們早上6點集合跑操,他提前十分鐘就站在操場。吃飯時,他跟學生一起排隊打飯、一個桌上吃飯。學生上晚自習,他就拿本書坐在一旁。學生課間打球,他就陪打,有時還故意輸幾個球……
張俊成在跟學生們吃飯。新華社記者馬曉媛攝
沒事的時候,張俊成喜歡找學生聊天。李風還記得,從前的班主任從不會找學生聊天,學生也從不找老師,因此第一次被叫走時他還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沒想到真的就是聊天,很平等的聊天,逐漸大家都很信任他,都很願意跟他説説心裏話。”
受到關注和肯定,有了希望和信心,這個曾經的“刺頭班”逐漸脱胎換骨。上內務榜的宿舍越來越多,班級學習成績越來越好,搗蛋出格的事也不再發生。畢業時,這個班逆襲成了全年級成績最好的班級。
20年後回想這段經歷,李風依然動情。“當時聽到‘填溝’這樣的話,每個人都被傷到了,大家都沒有信心了。是張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在中職學校一干16年,張俊成對中職教育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很多理念和方法發揮不出來,張俊成便動了自己辦校的念頭。2015年,年近不惑的張俊成與朋友們共同出資,開辦了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張俊成擔任校長。
這所學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實行“準軍事化管理”。走進位於長治市郊的校園,教室外牆都塗着迷彩色,學生們都身穿迷彩服,宿舍內務也像軍營,牀鋪平平展展,被子疊得像豆腐塊。
在這裏,學生們早上要出操,飯前集合唱歌,晚上準時熄燈,消費只能用卡,每天設40元最高消費,以便引導他們體諒父母辛苦和避免攀比。
張俊成説,學校裏不少學生缺乏家庭關愛,學校就要儘可能把這個缺口補上,為此他倡導老師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努力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老師”。
來讀職校的學生十有八九出身農村,其中不乏家境貧困的孩子。為了讓這些孩子把書讀完,張俊成在校內設置了勤工助學崗位,學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幫廚掙錢,實在交不上費用的還可以緩交,甚至免交。到了假期,學校還會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為貧困生安排實習機會,幫助他們自食其力。
職校的學生們在勤工儉學。新華社記者馬曉媛攝
“我就是因為窮才失學,所以看到讀不了書的學生,我更是格外注意。不讀書不行,起碼我看見了就是不行。”張俊成説。
從一二百名學生起步,到如今的1300名學生,張俊成創辦的這所學校已成為長治市規模數一數二的中職學校。學校開設有航空服務、機器人、動漫設計等十幾個專業,5年多來已經為社會和院校輸送了數千名人才和大學生。
“這些十幾歲的孩子總是讓我想起年輕時的自己,在我最困惑的時候,北大的老師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希望在這些孩子身上做同樣的事情。”張俊成説。
記者:呂夢琦、馬曉媛、馬誌異、高劍飛
編輯:張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