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單元片《回鄉之路》中,鄧超扮演的企業家喬樹林,幼時由鄉村教師高媽媽收養,吃百家飯長大。

過去鄉親們的幫助,高媽媽“長大了學了本事,給咱們這換個樣子”的期盼,讓喬樹林在外賺了第一桶金後,毅然回到沙裏溝,帶領鄉親們與漫天的黃沙和頑固的貧窮鬥爭。

受助者終成助人者。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的確,公益精神能夠代際傳遞。

出身寒門的孩子,在公眾善意的澆灌下成長,心底埋下的感恩種子,也在抽芽、生枝。從小就對社會奉獻有着深刻體悟的他們,長大後也會盡己所能,以不同的方式回饋社會、傳播善意。

最近上映的一部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影片主要圍繞三個人物,支教老師楊少敏、醫生蔡瑩以及企業家王永錕,他們的故事在一所山區小學產生了交集。

三個月前,王永錕在朋友圈看到楊少敏發的支教照片。學校簡陋的教學條件,讓他起了捐贈的念頭。於是就有了影片開頭的捐贈儀式。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在捐贈儀式上,楊少敏發現學生陳小天沒有露面。走訪家中無果後,楊少敏終於在村口的巴士上找到了小天。

原來,小天在外務工的父親,已經失聯兩個月,家裏沒了收入來源,境況艱難。小天想瞞着奶奶和妹妹去找父親,打工掙錢。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其實,小天爸爸兩個月前就生病了,但一直沒有通知家人,近期病情惡化,轉到了蔡瑩所在的醫院。在蔡瑩和同事的努力下,手術取得成功,小天爸爸逐漸好轉。

就在小天計劃離家出走的那天,蔡瑩剛幫小天爸爸往家裏寄了生活費,並和家人取得聯繫。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然而,交集並不限於此。無論是支教老師楊少敏,醫生蔡瑩,還是企業家王永錕,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國華紀念中學的畢業生。

這部影片巧妙地採用了蒙太奇拍攝手法,畫面閃回,不同時空重列組合,拼圖一般地把三位人物的故事完整地拼接起來。原來,三段看似平行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的地理座標——國華紀念中學。

國華紀念中學是一所慈善中學,楊少敏、蔡瑩和王永錕無一例外地在那裏接受過全免費教育。

畢業後,作為校友的他們,在機緣巧合之下又有了關聯。説是巧合,背後卻有一股無形又強大的力量在驅動着。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楊少敏強行拉小天回家時,小天賭氣地稱她為“城裏人”。但事實上,楊少敏也來自農村,幼年生活同樣捉襟見肘。

當初爸爸送她去國華中學唸書的場景,依舊曆歷在目。當時坐的也是巴士,車開了,爸爸還在窗外叮囑:“小敏,去國華學校要好好念,考上個好大學就都好了。”

是啊,對於她這樣的農村孩子,考上好大學是多麼的重要。

國華中學提供的優質教育,讓她找到了撬動現實的支點。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去落後的山區支教,是因為她想讓更多在現實泥淖掙扎的孩子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是戰勝貧窮的美好利器。因此,在得知小天想要輟學時,她才會如此激烈地反對。

王永錕經營着一家移動機器人研發公司,但曾經的他,也不過是一個對科技感興趣的貧窮少年。在國華,他有機會接觸先進的科學設備,和同學一起製作機器人模型。

他不會忘記,一次小組展示後,他還留在實驗室調試機器人,國華校長走進來説:“同學,喜歡機器人你就繼續鑽研,有些大學研究機器人很厲害的。只要你考上,學校都會供你讀完。”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也是為什麼看到山區學校落後的基礎設施,會令他如此觸動。

他非常清楚,夢想的騰飛需要翅膀的助力。那些孩子缺少的,不是高遠的理想,而是圖書館、多媒體教室、乒乓球室、足球,甚至是一雙舒服的球鞋。

國華中學曾幫助他飛越命運的窘境,如今的他,也想為更多貧窮孩子打造夢想的翅膀。

蔡瑩是北京一家知名三甲醫院的醫生。今年疫情期間,她自願馳援武漢。在醫療隊撤離的當晚,她正坐在大巴上和一歲多的兒子視頻,急診部卻突然新增了一波患者,人手嚴重不足。

她雖然迫切想與家人團聚,但還是選擇留下來,因為她在手機相冊中翻到了自己在國華校碑前的合影。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如果沒有在國華中學讀書,她或許就不會成為一名醫生。

她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在學校佈告欄前,看到自己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時,那種難抑的激動與喜悦。她也記得,畢業典禮上,自己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

她講道:“今天我們畢業了,考進了中國最好的學府。是因為國華的資助和教育,我們才能用知識改變命運。將來,不管我們在哪兒,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將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

她記住了自己的承諾,挽救了無數生命,其中就包括小天爸爸。回到家的小天,剛好碰上了蔡瑩替爸爸打來的電話。知道爸爸沒大礙,小天終於安心了。

楊少敏在離開前,給小天留了一張相片。那是她中學畢業時站在國華校門口跟同一屆學生的集體大合影。

在合影的背面,她寫道,自己和照片上的其他人,都因為家裏困難,差點沒法讀書,但沒有放棄,也受到了社會的幫助,最終學有所成。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她告誡小天:“如果你也想像他們一樣,那就一定要繼續讀書。因為知識能把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不要放棄!”留言的落款是“不是‘城裏人’的楊老師”。

影片雖然不長,但製作精良。紮實的故事線,環環相扣的情節,自然流暢的畫面,大量的細節刻畫,也精準到位,整體格調平實温暖。

而最令人感動的是,影片根據真人故事改編,楊少敏、蔡瑩和王永錕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而他們畢業的國華紀念中學,是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先生和聯席主席楊惠妍女士,於2002年9月興辦的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這是楊國強先生刻在國華校碑上的話。

學生從報考國華紀念中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自創辦以來,國華共接收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

在國華的資助下,眾多寒門學子得以通過知識推開命運的大門,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畢業後,無論走到哪裏,他們都牢記國華中學的教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國華紀念中學就像是一道河流,雖沒有浩湯之勢,卻不斷分出活躍的支流。這些支流,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擊打堅硬的岩石,灌溉乾涸的角落,把希望的種子播撒到更遙遠的土地。

教育扶貧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改變年輕一代的命運,也在於構塑這一代人的價值取向。公益教育,傳遞的也不只是知識的力量,還有回饋與奉獻社會的精神信仰。

一個真正有前途的國家與社會,不會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集散地,而是一代又一代甘於奉獻者守護的應許之地。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便是“飲水思源,愛國榮校”,校內的“飲水思源”碑是交通大學的標誌性建築物。學子知感恩、懂奉獻,畢業後走出校門,也會成為校之榮、國之幸。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善良的人,給他人帶去温暖與希望;而知恩圖報的人,則將這份禮物送給更多的人。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便有如此經歷。

15歲時,他偶然結識了來自澳大利亞的肯·莫利一家。在他讀大學期間,肯·莫利陸陸續續資助了200澳元,還邀請他去澳大利亞遊玩。當時簽證難辦,肯·莫利也積極幫忙聯繫使館。

2004年,肯·莫利去世了,馬雲卻一直沒有忘記他給予的幫助。2017年,馬雲來到了他的家鄉紐卡斯爾,通過向紐卡斯爾大學捐贈2000萬美元獎學金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感謝。

我們總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贈人玫瑰者不求回報,自能獲得精神的陶冶與滿足。

但接受玫瑰的人,也不該視之為理所當然;在獲得玫瑰的慰藉後,也應將芬芳傳遞下去,繼續這一場關於愛與善意的接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3 字。

轉載請註明: 國華的孩子們,經歷了一場大型“變形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