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玩着玩着就會的跳繩,如今竟然成為了家長們報班的“新寵”,着實有點看不懂。最近,我的朋友就給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報了“跳繩班”:10次課起步,培訓一期起碼上千元,幾期下來竟然近萬元。她告訴我,跳繩是學校的考核項目,由於擔心孩子不過關,家長們對“跳繩班”趨之若鶩,報班甚至還得靠“搶”。
圖片來源:東方IC
跳繩,是一項不需要太大技術難度、動起來不受場地、對手限制的運動,每個人肯定有和小夥伴比賽花式跳繩、課間跳長繩的童年記憶。然而,當跳繩被列入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重點項目,尤其是近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聲明要求將體育納入中考計分項目後,焦慮的家長更焦慮了:“哪一項都不能成為丟分項。”
曾幾何時,報班已成為家長們解憂的“萬能藥”。一方面,家長們吐着苦水“孩子太苦,雞完語數外還要雞音體美”,另一方面,秉着“一分都不能少”的原則,一有教育改革的風吹草動就趕緊給孩子把班報上,以跳繩為代表的體育如此,以書法為代表的的寫字亦如是。學習變得功利了,愛好也變得功利了。為了分而學,扼殺的正是孩子對萬事萬物的興趣。
其實興趣或許才是孩子未來一生奮鬥的目標、快樂的源泉。這不由得讓我想到日前閉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説過,正是孩提時代對物理的興趣讓他走上科學研究之路,也讓他一生都“樂在其中”。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2005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理查德·扎爾,在他看來年輕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熱愛的、有激情的、會全力以赴的領域:“我自己就是遵循這種原則。如果這樣的話,哪怕你得不到什麼獎賞,也一定會擁有滿意的人生。”
然而,要把孩子從培訓班裏“解放”出來,有時間靜一靜、想一想究竟自己喜歡什麼,也不能全把鍋甩給“焦慮的家長”。行政部門不光要作出“體育音樂納入中考”的建議,更要把握好方向別讓“培養孩子終生興趣的”美好初衷又往“應試教育”的老路上走,遏制培訓市場亂象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馬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