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海,歷來就是個棘手的難題,特別是一塊距離我國領土最南端曾母暗沙400公里位置的羣島更是十分複雜。除了我國曾在此宣誓主權、爭取權益外,還有馬來西亞、越南,和現在的實際控制者印尼之間都有爭端。
這就是總面積約為2110多平方公里的“納土納羣島”,島上共計生活着約9萬餘人口,因為羣島中最大的一塊島嶼名為大納土納島,所以也被統稱為“納土納羣島”。
而這塊羣島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朝,當時各國家普遍都還未有明確的海上領土界限,尤其現在幾個對此存在爭議的國家,比如越南當時還叫南越國,屬於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印尼直到公元三世紀才開始形成非常分散的封建社會;馬來西亞雖然公元初開始已經有了國家,不過也都是些集中於馬來半島的小國。
由於納土納羣島正好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匯位置,受兩大洋的水位漲幅影響特別大,所以此處海域最早被稱為是“漲海”,而羣島則被叫做“漲海崎頭”。東漢時期,嶺南文化的開創者楊孚在自己的書中《異物志》就有這樣的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意思就是納土納羣島這片地區的水淺,而且又有不少的礁石。
三國時期的吳國人萬震也記載過“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漲而多磁石”。由此也可以看出,早在漢代之時,我國就已經有漁民在此從事捕撈工作。
雖然當時的領土認識和劃分並不夠深刻,但是到了宋朝時期,納土納羣島就被正式公認為我國領土,並且作為是我國與外國的海上分界線。
到了明朱棣時期,由於國家對於航海行動的熱衷,而納土納羣島也開始作為鄭和遠洋航行路途中的一處重要補給地,並受到明朝政府的細心經營。因為明政府的介入,後來也將此海域改名為“石塘”,羣島依舊還是叫做漲海崎頭,後來又有了“萬生石塘嶼”的別稱。可是為何又有了這種別稱呢,原來是此島自然條件優越,便在島上駐有大量的各行各業的人員,而萬生則代表數萬年輕人的意思。
待朱棣駕崩後,鄭和也在一天天老去,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遠洋活動也被叫停。1433年,鄭和也去世後,又有人嚮明宣宗朱瞻基上奏是否還要保留“萬生石塘嶼”。考慮到此島作為我國的海上門户,而且又因為是遠洋補給站,島上的基礎設施比較健全,就又繼續保留了此島,又下旨要求以曾沅芳為首的船工繼續在此地駐紮。
提到曾沅芳,下面再繼續為大家介紹下曾母暗沙名字的來歷。這裏的曾母實際是指曾沅芳的妻子,因為她在島上活到九十多歲才去世,而且又因為丈夫在島上的身份,所以她在島內也很有聲譽。待其去世後,後人們又將納土納羣島的西邊和南邊的羣島成為曾母西羣島和曾母南羣島,而曾母暗沙也是這麼來的。
明末清初之際,因為先前鄭和下西洋打下的基礎,再加上當時的時局動盪,就有不少人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其中一部分就到了納土納羣島,比如潮州人張傑緒來到此地後又建立起一個小國家。
新航路開闢後,荷蘭在17世紀成為世界的海上霸主,並在17世紀中葉控制了還屬我國領土的納土納羣島。二戰後,世界範圍內又爆發起反抗殖民統治的活動,荷蘭人也在那一時間被印尼人通過戰爭趕走,而納土納羣島也就被印尼從荷蘭人手裏接過來。
如今,我國已正式認同納土納羣島主權為印尼所有,但是越南等國與印尼的爭議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