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週年。北大2232名師生高呼“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通過天安門廣場。
202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1週年。歷經風雨,我們更多了一分沉穩擔當。
70+1——你可以解讀為,從去年到今日,行穩致遠的一載春秋。
70+1——你還會發現,你的小變化,終將匯聚成時代的大主題。
我們尋訪了8位北大人。他們的經歷,講述着“70+1=?”的種種可能;他們的變化,映照着時代前行的漫漫足跡。
當然,我們也想聽你的故事。
2019年10月,我是國慶遊行北大方陣的組織訓練組組長。為了在那一天喊準指令,我在家裏反覆練習,兩歲半的兒子都學會了“24方陣-預備-前進!”的口令。
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教授的太極拳和擊劍都在雲端開課。從線下到線上,我在營造教學氛圍、課程示範以及反饋答疑方面都做了針對性的調整,調動了同學們的熱情,很多家長也參與進來,全家人其樂融融一起鍛鍊。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的團隊在燕園街道社區開展了運動健康社區建設,舉辦趣味運動會,鼓勵社區居民從家裏走出來,多運動、多鍛鍊,強健體魄。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是工作的深耕和延續。以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他人的科學運動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是我致力於體育教研的最大願景。
——北京大學國慶70週年重大活動組織訓練組組長
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直屬黨支部副書記
王東敏
2018年7月,我到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掛職,參與脱貧攻堅定點幫扶工作。過去的一年多里,立身基層,我看到黨中央和國家為扶貧投入資源,基層幹部為扶貧奉獻心血,更真切地體會到,只要大家團結一致,朝着同一個目標努力,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
2020年5月,彌渡縣順利脱貧摘帽。脱貧一線的寶貴經歷,讓我工作中更有韌性。脱貧工作必須“一個都不能少”,要“一户一策”提供精準的幫助和支持。其中的工作具體且繁瑣,也碰到了很多的難題,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我成長,讓我不懼困難、不畏擔責,更堅持、更堅韌地迎接未來的工作。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刻在了“扶貧”二字之上。在這段難得且仍將持續的人生經歷中,我願為人民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把工作業績寫在基層的土地上,寫進羣眾的心坎裏。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
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掛職)
王
菲
時光飛逝,猶記得去年國慶我和北大的老師、同學們一起走過天安門廣場,為祖國母親慶生獻禮,奉上北大人對祖國的赤子之心。日復一日的練習中,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現役運動員的身份,包括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重劍團體賽冠軍的光環。他們會滿懷欽佩地喊我“冠軍”,我知道,我只能方陣訓練比別人更刻苦,卡點比別人更準確。
今年,我從一名在校學生,成為了一名北大教師;從一名現役專業運動員,成為了體教部的擊劍老師。我的身份轉變了,但不變的是我對北大的熱愛,對中國體育事業的熱愛。初為人師,這學期我需要教授6個班的擊劍課程,一週下來確實很辛苦,但同學們表現出的認可和信任也讓我格外感激,讓我能夠快速適應身份的轉變。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是發光發熱、傳承永續。以一名體育教師的身份,做好一枚螺絲釘,將北大精神、體育精神傳承下去。
——女子重劍奧運冠軍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20屆畢業生
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教師
孫玉潔
2019年10月1日,可能是我去年睡得最少的一天,也是我最興奮、流淚最多的一天。我們吶喊着、揮舞着、奔跑着,通過天安門廣場,向所有人傳遞我們對國家最最真摯熱烈的愛。無上光榮,無比激動!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我成為了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中醫院發熱檢測站的一名志願者。負責協助檢測體温,進行信息登記和消毒防護。儘管工作簡單,但穿上白大褂、換上防護服後,就能深切地體會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不僅在於身體,更在心裏。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定格在了抗疫前線。從方陣隊員到抗疫志願者,我體會到了如何在行動中踐行責任和擔當。作為一名北大藥學人,我今後也一定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力學篤行,敢言奮進,不忘初心與使命。
——北京大學藥學院2016級長學制
(注:“長學制”指藥學專業本碩連讀六年制培養模式)
李敏波
去年國慶,我是重大活動北側觀禮台志願者中的一員。直到保研面試的當天,還在連夜參加彩排。被升學焦慮裹挾的我,已經太久沒有感受到這樣一種崇高的、由集體帶來的強烈榮譽感和使命感了。那一刻,我的心如此貼近着中國70年的脈搏而跳動。
現在,我在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廟爾溝村支教。當我在這裏第一次參加升旗儀式的時候,看到五星紅旗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冉冉升起,學生們莊嚴行隊禮,心裏很受觸動。這裏就像祖國的一根毛細血管,汩汩流淌着愛國主義的血液。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是默默付出的志願工作。一年前的國慶夜晚,我抬頭看着滿天璀璨的煙火,遙想多年以後,我可能早已忘記了當下的跌宕起伏,成功或挫折,但我會一直記得這些以志願服務的方式,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難忘經歷。
——北京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
新疆分團志願者
葉山
一年前,我是“凝心鑄魂”方陣0大隊0中隊的替補隊員。我在教室觀看了國慶70週年羣眾遊行的直播。看到期盼已久的隊伍迎面走來的一刻,訓練時的疲倦、等待補位的忐忑、無法上場的遺憾,全都被國慶的歡愉衝散。
10個月前,我正和其他兼職輔導員一同走訪宿舍,宣傳防範諾如病毒的措施。當時的一場“小疫情”,打破了期末季的常態,為校園帶來了變數。師生同心、攜手戰“疫”,這段插曲很快隨着期末季的結束而歸於平靜。
7個月前,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我的學弟凌嘉鴻正在搬運幾箱口罩。這是外院的師生、校友捐贈給國際友人的防疫物資。數量不多,真情不減,希望每一隻口罩都能在艱難時刻幫到朋友,願月光照亮彼岸的夜空。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是要發光。不是要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而是堅守好自己的點位,成為支持這支隊伍前進的一點光,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碩士生
許洋
去年十一,我作為北大方陣的成員參與了羣眾遊行。正是在這次活動中,我產生了強烈的將個人理想融入祖國建設的想法,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從北大畢業後,我作為一名選調生回到了湖北宜昌。
今年十一,我們從與新冠疫情的鬥爭中凱旋。我親身經歷了英雄的湖北人民,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與疫情鬥爭的不凡歷程,親眼見證了中華民族在危急時刻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對中國的制度優勢有了更深的體會,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宣言有了切身感悟。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是走向基層。選擇基層作為施展抱負的天地,行走在泥土裏,置身於人民中。這是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肩負起為他人謀幸福的光榮使命,惟願不忘初心、學有所用、用有所得。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20屆畢業生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副鎮長(掛職)
曹白橙
去年隆冬,我輾轉在波士頓和紐約,與故鄉武漢的家人朋友兩地牽掛。在此期間,我無數次懷疑自己的選擇,但每當對未來產生迷茫,探索新事物的渴望都如迷霧中的一盞燈,指引我繼續前行。從“挑戰杯”取得成績到第一篇論文發表,我始終試圖通過科研讓自己在不確定的世界中踏實起來。
一年後的初秋,我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回到北大。再次上課、聽講座,參加學校里老師們的討論班和組會,與同學們交流合作……這一切對我來説都是那麼熟悉,也在經歷一切之後變得彌足珍貴。我重新審視今年有幸獲得的北京大學“學生五·四獎章”,那是刻在北大人骨血裏的家國情懷的湧動。
70+1的答案,於我而言,意味着新的身份也意味着新的責任。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個園子裏覓得一份寧靜,在科研中努力攻關,在動盪的全球局勢下為國家的未來發展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20屆畢業生
王逸軒
70+1=?
不同的選擇,同一張答卷。
他們或紮根泥土地,或問道象牙塔;
或波瀾曲折,或潤物無聲。
他們在不同的道路上奔跑,但又殊途同歸,
個人的奮鬥終將助推時代的腳步。
那麼你呢?
你的經歷,同樣註解着時代;
你的故事,同樣講述着中國。
留言區寫下你關於“70+1”的故事,
入選精選評論者,
“北大新青年”將為你製作
「專屬於你的“70+1”動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