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競爭一直是,甚至從人類起源起就是對大部分激烈活動的刺激物"。
毋庸置疑的是,競爭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和進程,不斷突破和進步是很多人心中競爭最美的畫面,然而並非是所有的競爭都會帶來如此積極影響,正如南大和東大的恩怨糾紛,一場分家,引出了兩者扯不清,理還亂的世紀紛爭。
一:自立門户---悄然的改變
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是兩所享譽盛名的大學,它們都在當代的大學教育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棲身於同一個城市的它們卻並沒有向人們想象的那般關係和諧,這兩所大學也曾因一次分家而展開了一場混亂持久的紛爭。
南大和東大本在民國時期本是一所大學,它們的前身都是國立中央大學,在那個風雨搖曳的時代裏,國立中央大學承載了無數愛國青年的夢想,也代表了國家教育的希望。
為了培育出更多的人才,這個開放,包容的學府設置了很多學科,在半個世紀的摸索和前進中,這座最高學府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也發展的更加完善。
1946年,從戰爭的傷痛中走出來後,中央國立大學又恢復了往日的發展生機,11月1日,復工後的國立中央大學選擇了擴大規模,它設立了26個研究所,43個科系,7個師範的學院。
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努力下,國立中央大學又創造出了斐然的成績,它為國家提供了一批科研工作者,也為社會各界提供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隨着新中國的成立,中央儼然已經演變成了政府的代名詞,為了保持政府的威嚴性,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在教育部的要求下改名為了國立南京大學。一年後,又更名為南京大學。
然而,這時的南京大學並非是我們今所説的南京大學,1952年,教育部又重新規劃了大學的建設,南京大學也被列入了這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經過一段時間的安排和協商,南京大學實行了整改計劃。
在這次整改中,南京大學徹底解體了。工學院和其他學校的相關院系合併在了一起,形成了南京工學院,它留在了原來南京大學的校區裏,而文,理學院則遷到了金陵大學的校區裏。
為了保持公平的原則,教育部便把這個組成的新學校命名為了南京大學。
二:相互爭鬥---無法達成共識解體後,各有所得的南京工學院和南京大學都覺得十分不公平,它們都把彼此視為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兩所大學都是互不來往的。然而,這兩所大學並沒有公開的作對,它們只是在暗暗的較勁。
80年代時,教育部公佈的一場改名計劃徹底激起了南京工學院和南京大學的鬥爭。當時,全國一共有四所和南京工學院相似的大學,在教育部的統一安排下,這些大學應改名為理工大學。
南京工學院也應該改名為南京理工大學,然而,南京工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對這個名字十分不滿意,他們覺得學校的名字不應該加上理工兩個字。
在一番商議下,南京工學院的老師和學生達成了共識,他們希望能把學校的名字改為東南大學,為了獲得教育部的批准,南京工學院的資深教授和海外學子走上了漫漫的上書路,他們聯名向教育部發出了請求,在一番奔走下,教育部終於批准了他們的請求。
1988年6月6日,南京工學院圍繞着改名展開了隆重的慶典,他們希望能在這個洋溢着喜慶的日子裏莊嚴的宣佈學校的新名字---東南大學。
然而,當一切都準備就緒時,教育部突然要求東南大學取消這次慶典。其原因竟是南京大學的一些老教授對此名字有很大的意見。90年代末,國內又掀起了一股大學合併的浪潮,本屬於同一所大學的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也表現出了合併的熱情。
然而,在關於確定合併的名字討論上,兩個學校又有了很大的歧義,經過幾次的商討,它們最終也沒能達成共識,無奈之下,這次合併計劃只好不了了之了。
三:紛爭不斷的原因如今,南大和東大都取得了各自的教學成果,隨着時間的推移,往日的恩怨的逐漸被淡化了,這兩個學校也表現出了包容合作的姿態。反思是為了更好的進步,即便是那些恩怨已經煙消雲散了,但我們也要探明引起這些紛爭的原因:
1:師生的情結
作為高等的學府,南大和東大都有一批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們,這些老師和學生有着高尚的情結,他們把個人的成就和學校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學校的名字和榮譽多這些人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他們不允許有其他學校來挑戰自己學校的威嚴,在一屆又一屆的傳承中,這種思想也逐漸得到了加深,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學生都加入了這場混戰,從分家到提議再次合併,這兩所大學的師生終究沒有達成共識。
2:地位相似
同層次的競爭是尤為激烈的。從分解到各自發展,南大和東大都在中國教育界有着相似的地位,它們都代表了中國大學教育的水平,也都承擔了培養人才的責任。
為了完善各自的發展,也為了突出各自的特色,這兩所大學常常會和對方比較。在相互的比較中,這兩所學校的競爭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不可否定的是,這種激烈的競爭促進了發展,也迎來了進步。但同時,這些不同的成就又在不經意間造成了比較,又進一步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
一場分家,引來了兩校的世紀紛爭。究其根本,這兩所大學都是懷着進步的心態前行的,進入新時代,合作發展已然成了一種新型的社會關係,本是同根生的兩所大學也必定會慢慢忘卻矛盾,攜手走向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