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音樂排名故事多|門外彈樂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經典

文/梅明蕾(媒體人,愛樂者,讀寫駁雜。)

音樂比賽和排名是不少的。以古典音樂為例,我知道的,就有聲樂、器樂、指揮等門類的比賽。這些大類還可細分,如器樂中,就有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大賽,木管、銅管樂器的比賽也有,不過影響和範圍都小些。就是説,一個交響樂團中的所有樂器,差不多都拿出來“比”了個遍。

當然,眾多比賽和排名中,影響力或含金量大異,如範克萊本、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等,均屬當今響噹噹、頂呱呱的國際大賽,在這些大賽中獲獎的青年演奏家,一般都即刻在樂壇上暴得大名,且大多從此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順風順水。我國曾獲這些大獎的幾位青年演奏家就是例子。

參加這樣的大賽門檻本來就高,獲獎乃至獲得首獎就更加不易。所以我國著名小提琴家寧峯就真心以為,與在音樂廳和專業圈子中演奏相比,參加比賽無疑是最大的考驗,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準備大量風格不一、難度頗高的曲目,二要面對台下一眾德高望重、眼光苛刻評委的挑剔。不説在一輪一輪地演奏中技術上稍有閃失便可能獲獎降檔甚至被淘汰出局,適應評委的主觀口味更讓參賽者難有作為,而後者往往影響參賽者的成績。

這方面最有名的故事發生在1980年的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上。鋼琴怪才波格萊裏奇雖技驚四座,但因其對肖邦的詮釋過於特立獨行而受爭議,以至於在決賽前便被淘汰出局。這時主評委之一、有“鋼琴女祭司”之稱的阿格里奇卻站出來為他打抱不平,在半決賽之後即憤然辭去大賽評委職務。後來的結果大家都清楚,越南鋼琴家鄧泰山獲得首獎。而無緣決賽的波格萊裏奇也因此立馬成為媒體寵兒,隨之蜚聲琴壇。

應該説,這類世界頂級大賽的評選機制經多年曆練,正不斷趨於完善,其公正性具有相當公信力。但評委們在風格、旨趣、傳統、創新等事涉價值取向的評判上仍難消除分歧,也是一個基本事實。技術屬實然範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目瞭然,高下立判;來到應然範疇的價值判斷,“文無第一”效應隨時會起作用。

還有不少來自媒體的排名也能吸引眼球,甚至成為品牌。如英國權威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每年就推出“史上最偉大50名指揮家”榜單,入選者包括在世者和離世者,其執棒風格迥異,特點鮮明,老中青不一;值得一提的是榜單的動態性,比如卡拉揚今年入選50名,明年則有可能從榜單上消失,或有因應時代的考量也説不定。

我不清楚這是怎樣的一種評選機制,或可肯定的,是背後有一個包括指揮家、音樂教授、樂評人、演奏家等參與的評選團隊,事先確定一種價值取向(如強調入選者必須特點鮮明),自有一個商業目標等等。不難想見,這種維度更加廣泛的排名榜單,大概也不會對培養偉大的指揮家起到直接作用,但是將大大有益於古典音樂市場的繁榮。

【編輯:張靖】

【來源:長江日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