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這是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而這個評價就是來自我們熟知的“隆中對”。
“隆中對”的發生背景是在赤壁之戰前,當時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而除了曹操外較有實力的軍閥還有荊州劉表、江東孫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韓遂。按照當時的形勢曹操大有一統天下之勢。而此時的劉備只是作為劉表的“客人”屯軍在新野守着荊州的北大門。
新野彈丸之地,怎能讓劉備舒展宏圖大志。就在劉備一籌莫展的時候,徐庶將諸葛亮引薦給了劉備。接着就有了流傳千古的劉備三顧茅廬,而隆中對就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給他規劃的戰略藍圖。
“隆中對”的篇幅很長,這裏就不一一闡述了。其大致意思是,諸葛亮認為曹操、孫權實力強根基穩很難動搖,不過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不是守業之人,因此建議劉備拿下荊州、益州之後再聯合孫權一起對付曹操。
那麼看似完美的“隆中對”有沒有漏洞呢?其實漏洞是有的,這個漏洞就是在隆中對中被一筆帶過的孫權。在整個“隆中對”中,諸葛亮只是強調了劉備以後要如何對付曹操,甚至把劉備以後北伐中原的路線都規劃好了。而關於孫權,諸葛亮只簡單地説了五個字外結好孫權。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孫劉聯盟
諸葛亮在“隆中對”給劉備的所有戰略規劃,都離不開一個前提那就是和孫權結盟。如何處理好孫劉之間的關係,可以説是實現諸葛亮隆中規劃的前提條件。而諸葛亮在隆中卻沒有具體地向劉備闡述如何處理好與孫權的關係。諸葛亮不是不説,而是孫劉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簡單幾句話就闡述清楚的,二者之間的利益衝突甚至超過了和曹操之間的衝突。下面我們會具體地説明為什麼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比曹操還要深。
如果赤壁之戰不爆發,可能劉備和孫權之間就不會有聯盟。曹操南下征討荊州,促使了劉備和孫權的結盟。但這種結盟是十分脆弱的,劉備和孫權的結盟既不是因為有共同的政治目標,也不是因為有共同的切實利益,而僅僅是為了自保不得不聯合在一起對付曹操。也就是説,赤壁之戰讓孫劉聯盟有過一段“蜜月期”。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了北方。劉備和孫權之間的矛盾便逐漸顯現了出來,以至於差點兵戎相見,後來孫權甚至背棄盟約偷襲荊州殺了關羽公開和劉備撕破臉。
借荊州
在民間有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其實這句歇後語還真是冤枉了劉備,荊州嚴格説來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北方,劉備立即表舉劉表的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然後劉備以劉琦的名義將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劉琦死後,劉備向孫權請求總督荊州,在魯肅的勸諫之下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並且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因此劉備並不是向孫權借了荊州而是借了南郡。孫權之所以向劉備讓步也是出於北方有虎視眈眈的曹操。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孫權明明是隻給了劉備一個南郡,後來他為何要獅子大開口向劉備要荊州呢?那麼他們兩個人的矛盾真的是因為荊州的瓜分問題嗎?
無法化解的矛盾
顯然孫權如果在意荊州的瓜分問題,那麼當初他也不會聽魯肅的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而事實上劉備和孫權之間矛盾的爆發是因為爭奪益州引起的。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特意向劉備強調了益州的重要性。而孫權這邊的周瑜也將益州的形勢看得一清二楚。“隆中對”的漏洞就是疏忽了江東勢力的野心,孫權可不僅僅是一個守業之君。
早在赤壁之戰爆發前,魯肅就給孫權規劃了一個戰略藍圖。和諸葛亮“隆中對”中強調的興復漢室不同,魯肅認為漢室氣數已盡,他給孫權規劃的建議是吞併荊州佔據長江優勢稱帝建國徐圖天下。孫權表面上拒絕了魯肅的建議,但對於魯肅南面稱帝的想法還是認可的。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家瓜分,其中劉備佔據了荊州了大部分地區。為了對抗曹操,孫權只得鞏固和劉備的聯盟。因此當初魯肅給孫權吞併荊州稱帝的建議暫時是實施不下去了。這個時候益州的劉璋和漢中的張魯爆發了戰爭,周瑜看準了時機認為現在是攻取益州、漢中的最佳時機。於是在孫權的授權下,周瑜回到江陵整頓兵馬準備入蜀攻佔益州。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周瑜卻在行軍巴丘的路上病逝了。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周瑜雖然去世,但是他攻佔益州、漢中的戰略依然被孫權執行了下去。不過攻打益州就要路過劉備的地盤,孫權於是客氣地邀請劉備一起攻打益州。劉備一見自己惦記的地盤被孫權惦記了,於是便千方百計地以各種理由推脱不願意和孫權一起攻打益州。孫權得不到劉備的支持,也不敢貿然越過劉備的地盤去進攻益州,於是周瑜之前的計劃便被擱置了下來。
後來劉備不和孫權打招呼,自己帶着兵打下了益州。這才是後來孫劉聯盟破裂的導火索。
如果我們把魯肅(吞併荊州)、周瑜(攻佔益州、漢中)給孫權的戰略規劃並在一起會驚奇地發現,這簡直和諸葛亮“隆中對”中給劉備的戰略規劃出奇地相似。也就説孫劉雙方之間的利害衝突是很明顯的,雙方都把疆土的擴展方向放在了荊州、益州這兩個地方。
其實益州、荊州成為孫劉兩家爭奪的地區,這個也並不難理解。首先北方的曹操實力雄厚,曹操不可與之爭鋒這是孫劉兩家的共識。那麼南方地區可以爭奪的也就是荊州、益州這兩個地方了。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孫劉兩家的矛盾比和曹操之間的矛盾要深的原因。
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便徹底激化。劉備甚至親自帶兵支援荊州的關羽,孫劉雙方在荊州劍拔弩張大有一戰的趨勢。後來因為漢中受到了曹操的攻擊,劉備覺得後方受到了威脅才不情願地割讓了荊州部分領土給孫權。
劉備割讓領土給孫權只是延遲了孫劉之間的戰爭,最後孫權不宣而戰殺了關羽奪下了荊州。作為反擊,劉備發起了夷陵之戰。經過這一系列的戰爭,孫劉之間的關係才逐漸步入正軌。蜀國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上台執政時才再次和孫權結成了盟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