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上有無數的故事。不僅有偉人的英雄情懷,還有萬國來華的大唐。同時,也有無數的戰爭和悲劇。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即使是失敗的英雄也同樣迷人。烏江自殺的項羽、野心勃勃的曹操、冤死的岳飛、無辜的于謙,也是歷史上的光輝人物。
從上帝的角度,我們可以回顧整個中國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可以避免一些事情,中國的歷史將完全不同。那時候,我們可能看不到對未來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今天,我們會發現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不幸。
1、 曹叡早逝
曹叡是曹操的孫子,曹丕的兒子,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叡即位僅一年,就從曹真、曹休、陳羣、司馬懿四位大臣手中奪回了政權。在他的領導下,曹魏的宗族和門閥的士紳各司其職。曹叡統治時期,平定鮮卑,攻打公孫淵,進一步擴大了對蜀漢、東吳的政治、經濟、軍事優勢。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然而,曹叡卻在36歲時突然去世。曹爽,曹叡死後留下的年輕宗族,不是另一位大臣司馬懿的對手。曹魏江山被司馬家族篡位。最初,這只是歷史上權力大臣奪取王位的一種常見方式。但由於實力不足,司馬世家既沒有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也沒有對曹魏皇帝的信任,於是他們大肆獎賞和吸引其他學者,提高他們的待遇,讓他們擁有與當地“土皇帝”一樣的權力。還把王權和軍權給了宗族。於是,八王之亂首先爆發,司馬家的諸王爭先恐後。士紳興起,控制了朝廷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最後,他們逃到了江東,給北方留下了五胡亂華的災難。
如果曹叡能在司馬懿死後倖存下來,司馬家就沒有篡權的機會,永遠是曹家的忠實鷹犬。然後司馬氏宗族與士人之間不會發生大的內戰,導致中原的空虛和胡人入侵的悲慘局面,導致中國近三百年的大分裂。
2、安史之亂
唐玄宗在與朝廷官員制衡的基礎上,可以毫無顧忌地控制朝廷。他利用李林甫鎮壓安祿山的安排沒有問題。安祿山一向聽話。但李林甫死後,朝廷總理被無知的楊國忠取代。楊國忠沒有李林甫的手段,卻有李林甫的霸道。結果,他強行攻打安祿山,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使盛唐王朝突然轉向衰弱,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王朝分崩離析,陷入了一場封建分裂主義戰爭,這場戰爭持續到了五代十國,也延續了幾百年。然而,安史之亂對歷史的影響,不僅是唐朝的滅亡,更是後世帝王對武將的極大不信任。從下一個朝代,宋代開始,文人領軍,重藝術而輕軍事。於是,漢民族的武士精神逐漸式微。唐代文人渴望邊塞造詣,因而創作了邊塞詩。自宋代以來,文人就已經這樣“手無寸鐵”。
3、 李自成起義
清末民不聊生,貧農起義,這是歷史上的普遍現象。但明末卻不同了。明朝還有一個外敵,即滿清。與明朝相比,滿清王朝的規模不盡相同,他們只是像歷史上的遊牧民族一樣掠奪錢財。但此時李自成起義,於是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
當時,山海關明朝將領吳三桂判斷李自成的農民軍不可信,於是與清朝聯手進入關隘,希望為父親報仇。沒想到清軍橫掃全國。在多爾袞的指揮下,他們將兵力分為三種方式消滅大順、大西和南明,併成功地穩定了國家,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由於滿族人口遠少於漢族,面對漢族羣眾,滿族始終抱着不信任的思想。在這個時候,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然而,滿清帝國卻陷入了閉關自守的困境,最終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
4、 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前,為了救亡圖存,清朝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建立了新的海軍。憑藉強大的國力,它還創建了所謂“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海軍。似乎一個古老的帝國正在發展新的能力。然而,1894-1895年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對日本的全面損失,不僅是一場戰爭的失敗,也是整個東亞文化圈附庸制度的崩潰。
要知道,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天朝上邦,在整個東亞享有宗主國的地位。然而,清朝敗給日本,這也導致了東亞新領導人的出現。當時不僅清王朝的藩屬獨立,清王朝的地位也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