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6歲的年輕人臧克家進了高考考場,結果有些尷尬:語文98分,數學零分。臧克家從小念的是私塾,對全是阿拉伯數字的數學一竅不通,所以數學零分是正常的。而語文之所以能得98分是因為當時在考卷上寫了這樣一首詩:
《生活雜感》
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
詩很短,只有28個字,打動了當時的學界泰斗聞一多先生,最後臧克家被文學院破格錄取。降了臧克家先生,民國文壇還有不少破格錄取的例子,這也讓不少人覺得當時考個大學是件容易的事。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本期筆者就給大家説一説1932年,也就是88年前的一次清華大學入學考試。
這次考試的出題人是陳寅格先生。陳先生是怎樣的一個牛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後世稱他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人物,他集詩人、歷史學家、語言學家為一身,是我國國寶級的文人,人稱“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陳寅格先生是位頗有個性的文人,他的課在清華大學很受歡迎,就連當時已成名的朱自清等人都時常去聽。
接到要出題的任務,陳寅格本該認認真真地想想,可惜第二天他已有其它行程,於是當天他便隨意出了兩道題。第一道是作文,題為《夢遊清華園記》;第二道是一個對聯,上聯只有3個字:孫行者。結果這次考試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只有一個考生得了滿分。
考試結果公佈後,清華大學承受了不小的壓力,有人稱大家都已經在學習白話文了,為什麼要出這樣一個上聯,這不是擺明了為難學生嗎。後來陳先生做出瞭解釋,才讓此事過去了。其實這個上聯是一個無情對,又叫羊角對,要求逐字相對 ,之所以叫“無情”就是上下聯內容上一定不能相關。史上經典的無情對有很多,比如:
上聯“珍妃蘋果臉”,下聯“瑞士葡萄牙”:這一聯“珍妃”和“瑞士”字字相對,但卻意思差了十萬八千里,一個是人名一個是地名。而“蘋果”和“普通”、“臉”和“牙”也是完美相對,但一個是臉一個是地名,也是完全不相關。
上聯“三星白蘭地”,下聯“五月黃梅天”:三和五兩個數字相對,星和月也是相對的,但意思一個是表示星級一個是表示時間,後面的白與黃,蘭和梅,地與天也堪稱對得完美。
通過這兩個經典的無情對,我們不難發現無情對雖然一般字數不長,但卻是對聯中難度最高的之一。陳寅格先生出的這個“孫行者”,當時有不少考生對的下聯是“豬八戒”和“沙和尚”等,這樣的對法不但沒有做到字字相對,而且關聯性也太近,顯然是不對的。
但有一個考生,卻巧妙地對出了下聯:胡適之。“孫”和“胡”都是姓氏,“適”的本意裏有歸和往的意思,與“行”字完美相對。最後的“者”和“之”都是虛詞,也對得沒毛病。最重要的是孫行者和胡適之(適之是胡適先生的字)完全沒有關係。這位考生就是我國現代著名語言學家周祖謨,不過頗有意思的是周先生滿分考上清華大學的同時,也被北大錄取,最後周先生還是去了北大,畢業後成了北大知名教授。
除了“胡適之”這個滿分答案外,另有兩名考生的下聯也被視為合格,他們的下聯是“祖沖之”和“王引之”。在看完這個清華大學的考題後,大家還認為當時考大學是件簡單的事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