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因魏東亭之死而揭秘的暴利行業:大清漕運衙門
在古裝歷史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那就是康熙的發小魏東亭因為在主管漕運的時候,發生了欠款,又無法及時籌措到彌補欠款的銀兩,因而畏罪自盡。此外,在往後面,康熙還以辦事不利的罪名罷免了田文鏡户部核查處的差事,甚至限定他必須在三天內離京。
當時看到這裏的朋友應該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身為漕運總督的魏東亭,怎麼會沒錢呢?畢竟民間有句俗語説,“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魏東亭主管的漕運衙門,那相比清知府而言,更是富裕的令人羨慕。
那麼,魏東亭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在擔任漕運總督的時候,以沒錢為理由而畏罪自盡呢(當時十三阿哥胤祥和張廷玉都不相信魏東亭是因沒錢而自盡的)?
一,漕運簡介
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簡單地瞭解一下,什麼是漕運,什麼是漕運總督。
漕運在歷朝歷代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措施,其起始於秦朝,消失於清朝。漕運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利用黃河或長江內的河道(如京杭大運河)來調運糧草器械,而且只屬於朝廷監管,民間不得私自調用。
所謂漕運總督,則是清朝順治年間所設立的主管漕糧運輸及河道治理的最高長官,官職更是達到了正二品,與其他主管地方行政的八大總督為同級。此外,漕運總督還有直屬的護漕部隊,也就是説他還有一定的軍權。
漕運因為事關重大,而且還貫穿並見證了我國南來北往的商業發展,所以他的富裕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畢竟,根據《清史稿》記載,僅京杭大運河一條線上,每年運輸的糧草就高達400萬石,還不算其他的商業物資。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漕運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是有多麼的大。而根據筆者所知,自漢朝開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漕運的吏治清明,因為一旦漕運貪污,那金額絕對是天文數字(這就是康熙罷免田文鏡的直接原因)。
二,漕運的黑暗
清朝在設立漕運衙門及漕運總督的時候,為其制定了非常非常嚴厲的考核及規章制度,而且還特別聲明,一旦有違反規定或貪污的行為,輕則罷官奪職,重則斬首凌遲,那都是有可能的。
但規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根據《清實錄》記載,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李鴻章曾這樣形容當時的漕運,“承平無事時,河弊漕弊陳陳相因,一漏尠(xiǎn)一蠹藪(dù sǒu)也”,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説得簡單些,就是李鴻章當時便已經看出來了,清朝的漕運制度雖然完善,但在執行的時候卻非常不靠譜,也就是一直都存着弊病,如典型的前緊後松等情況。
因為漕運總督要面臨的誘惑實在太大,所以清政府一直以來都想要選拔絕對清廉的官員來擔任。但只可惜再清廉的官員都會被它所腐蝕,比如乾隆年間的宗室藴著以及嘉慶年間的寵臣富綱等。
説了這麼多,我們也該瞭解一下,漕運內部都有着哪些黑暗與弊病。
根據史料《乾隆漕運全書》記載,當時的漕運雜項費用竟然一度超過了官方應該實際收取的費用。具體體現在,正常情況下官府徵調糧餉的時候,一百石糧草會出價六十兩銀子,也就是每石六錢。但漕運下發命令後,各地的糧長會要求百姓繳納糧餉三百石,而且每石只會給三錢銀子。而如此多的差價自然不會全部落進糧長的口袋,而是分批分量地進入河庫道,河道,管河同知以及各級掌管漕糧運輸及儲存的小吏手中。
除此之外,因為歪風邪氣的風頭太盛,所以有時候漕運沿線的各州府及道縣們,也會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加徵雜項費用,如開倉費,修倉費,餘米費,耗米費甚至於漕費等。從這裏就不難看出,被逼死的魏東亭到底是為什麼沒錢了。説得直白些,不過是因為他不肯與下面同流合污,又沒有解決下面抱團取暖的能力,所以這才出現了守着一座金山而活活餓死的情況。
説到這裏,筆者再為大家講個小故事,嘉慶年間破獲了一起關於漕運的貪污案子,主謀是沿途護送的旗丁和水手。他們當時的作案手法是,將生石灰撒入漕船上的大米中,然後悄悄地在漕船的最底部灌入大量的熱水,並同時還附帶着用火來灼燒。而這樣操作之後,每石米就能多冒出來好幾鬥,而這些冒出來的,就是他們所貪污的。
最後,影視劇《雍正王朝》中,雖然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魏東亭具體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沒錢後畏罪自盡的。但我們稍加思索後也不難發現,身為掌管暴利行業的漕運衙門總督,魏東亭卻因這樣的理由而自盡,那麼他也確實稱得上一位清官,而且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清官!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乾隆朝漕運全書》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