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巴學子:出發,向着夢想的方向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藏族鄉科上村,索南卓瑪在練習舞蹈跳躍動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新華社西寧9月19日電(記者吳剛 劉金海 蔡湘鑫)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藏族鄉,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位於黃河北岸,重巒之中。蜿蜒的金源河水,穿過乾燥的紅土地,滋潤着農田和牧場。
這是片藏族村落,由科上和科下兩個行政村組成,當地人稱為“科巴”。今年高考,這裏20名“熱夢科巴藝術團”的考生,19名被本科錄取,1名被大專錄取。
藏語裏,“熱夢”意為夢想。2012年,當時在科巴村做志願者的王洪波,根據自己的支教經歷,以當地孩子為原型,創作了歌舞劇《熱夢科巴》,“熱夢科巴藝術團”由此誕生。藝術團創辦至今,先後有近50名學生參與。
《熱夢科巴》陸續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地亮相。山裏的小小藝術團,漸漸有了名氣。
個頭不高、扎馬尾辮、皮膚髮亮,17歲的索南卓瑪是“熱夢科巴藝術團”的隊長,今年高考被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專業錄取,是團裏最早收到錄取信息的隊員。
“我挺想跟大家分享的,但又害怕給大家造成負擔。”索南卓瑪用手裏的草繩,繞過幹飼草,繫上,兩手拎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草捆,整齊地堆放在院子邊。院子裏擺滿了捆好的飼草。
“這些都是喂牛的,過兩天開學,這些草夠家裏的牛吃一段時間了。”索南卓瑪從小和姥姥、姥爺住,父母在外地打工,家裏的大部分農活自然就落在了這個女孩身上。
“熱夢科巴藝術團”裏的孩子們,從小就要幫家人放羊、喂牛、割麥子、做家務。
左圖為:索南卓瑪抱着一本英語課本。(熱夢科巴藝術團供圖);右圖為: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金源藏族鄉科上村,索南卓瑪在展示西北民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索南卓瑪是第一批加入藝術團的。藝術團成立之初,沒有訓練場所,大家就在村裏的打穀場熱身踢腿、土牆沿拉伸、橋邊壓腿。
“最難的是冬天,冷的時候,氣温零下二十多度,天還沒亮,大家就到打穀場集合,沒幾分鐘,身子就被凍透了,搓手、跺腳、相互拍打背部取暖。下雨下雪的時候,滿身是泥。”索南卓瑪説。
2015年,藝術團在青海正式註冊成立。同年,藝術中心在村裏成立。從前只能在露天的空地進行訓練的孩子們,如今有了相對規範的室內訓練場所。
2017年,索南卓瑪和19名藝術團的隊友,一起考入青海省文化藝術職業學校,專心學習舞蹈。通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他們叩開了大學之門。
“8月28日,星期五,天氣晴,今天是值得慶祝的一天,我的錄取通知書來了,看着手裏的錄取通知書,不知是開心還是難過,經過這麼多年努力,終於有了回報……”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這天,周毛卓瑪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道。
作為藝術團年齡最大的隊員,周毛卓瑪進團時間晚,舞蹈基礎相對薄弱,遇到下腰,她常常會疼得流淚。在藝校學習期間,她早上第一個到排練室,晚上熄燈後,翻開課本繼續複習文化課。高考以552分的成績,被寶雞文理學院舞蹈學專業錄取,周毛卓瑪沒有辜負自己六年來的苦練。
在青海省西寧市西寧火車站,周毛卓瑪刷身份證進站。新華社記者 蔡湘鑫 攝
黃河流經化隆,兩岸赤色丹霞,壁立千仞,從化隆縣城到金源鄉的道路,斗折蛇行。
外人看來的風光壯美,對於科巴人而言,卻是道阻艱辛。從村子到縣城60多公里,班車要走近四個小時。這趟班車一天只有一次,也是科巴人走出去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
“吃多大的苦,我們都不怕。現在考上大學了,希望將來工作能離家鄉近一些,靠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些事情,讓家鄉的孩子們有更多更好的選擇。”索南卓瑪説,“一路走來,幫助我們藝術團的人很多,我們只有做好自己,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回報。”
“孩子們奔赴大學,希望他們保持自律,必須要戰勝自我,才能學有所成。”對於孩子們的成績,身為“熱夢科巴藝術團”藝術總監的王洪波很有信心。可是,在最後一位隊員收到錄取信息時,他沒能忍住,所有人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9月16日5點,科巴繁星閃爍。周毛卓瑪關上鐵門,拿着手電,拉着行李箱,走到村口的班車前,第一個上車。今天她要到西寧坐火車,前往陝西的學校報到。一一擁抱告別,她透過車窗向妹妹和送別的夥伴揮手。
月牙掛在村東邊山頂上,班車響着喇叭駛出了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