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歡迎收看本期精彩內容!
古代建築紛繁多樣,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自近代以來,古建專家們對我國現存的古建,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和維護,有不少令人驚奇的發現,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古建之美。比如,著名建築家梁思成曾考察過隆興寺,而且還破解了其中摩尼殿抱廈中奧秘。究竟什麼是抱廈呢?它又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奧秘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梁思成是民國時期婦孺皆知的大才子,而且還長得一表人才,因此關於梁思成一系列的愛情故事,或許比他的專業技能更廣為流傳。不管怎麼説,梁思成一生在建設學上貢獻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畢生精力也都投入到中國古建的研究和保護上。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在北京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的主任,他不遺餘力地考察了北方一帶大量的古建,併為後期維護提供支持。
1933年4月,梁思成慕名前往河北正定縣,因為他聽説當地有座千年古剎隆興寺,所以特意前往繪製隆興寺的古建結構圖。史料記載,隆興寺始建於隋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是我國目前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隆興寺歷經隋唐宋和元明清幾代,因此院內的古建都兼具各代建築的風格和特色,可謂是一件活生生的古代建築活化石。
梁思成前後6次考察隆興寺,其中給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內的摩尼殿,而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建築構造,讓博學多才的梁思成都表示從未見過,並且直到現在摩尼殿的構造也是海內孤例。當時,梁思成初次見到摩尼殿就被它的設計迷住了,它面寬約35米,大殿進深約28米,呈十字型佈局。遠看大殿的屋頂,為重檐歇山頂的樣式,但是和一般構造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四面中間處竟然各多出來一件房屋,猶如從烏龜殼中伸出的烏龜腦袋,因此當地人稱之為“龜首屋”。
梁思成感到十分納悶,他在此之前還從未見到過如此怪異的“龜首屋”,而且他還暗暗心想,這樣多修了四間屋子就要耗費更多的材料,古人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他後來翻閲了大量的古籍資料,終於在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中找到了類似“龜首屋”的設計,學名叫做抱廈。抱廈起源於隋唐時期,曾在宋代流行過一段時間,但是後來因為建造工藝複雜就逐漸沒落了,後來最多也就在一些古籍文獻中還略有提及,比如明代《宛署雜記·》記載:“修至公堂東房、抱廈、東天溝……十四間”。
在後期的深入研究中,梁思成也發現了摩尼殿修建抱廈有三個作用,體現了當時古代工匠的智慧,絕非是耗時耗力的多此一舉;
作用一:提高採光效果。
隆興寺內有很多殿宇,當您在相同時間段進入與摩尼殿並排的殿宇時,會驚奇地發現摩尼殿內的亮度最大,其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摩尼殿有抱廈。摩尼殿的四個抱廈是四個入口,同時也是四個採光通道,並且在抱廈頂部也有一圈隱蔽的開口,都有效地提高了採光效果。這在沒有電燈的年代還是很有必要的,當其他殿宇變得昏暗無光時,摩尼殿內還很依舊光亮,興許又能節省油燈錢。
作用二:提升威嚴氣氛。
摩尼殿內供奉了五尊金裝彩塑的佛像,擺在正位的為釋迦牟尼佛坐像,神態威嚴,睿智莊重。歷史上隆興寺香火鼎盛,無數的信徒湧入摩尼殿跪拜禮佛。
為此,古代工匠增加了抱廈,當信徒們進入抱廈內,抬頭便可以直接看到塑像面部,同時四目相對,而且光線也正好照在塑像上熠熠生輝,彷彿佛光普照一般,讓人們都產生敬畏之心,所以從抱廈進入殿內的氛圍就變得十分威嚴。
作用三:提升建築顏值。
梁思成在後期繪製摩尼殿的結構圖時,嘗試了將四間抱廈都省去,結果發現竟顯得不協調了,尤其是和其他的殿宇放在一起時感覺格格不入,而將抱廈補上之後就立馬變得自然。由此可見,抱廈看起來多此一舉,但實際上對提升摩尼殿的顏值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時和其他建築搭配起來也顯得很和諧,或許這就是建築的魅力吧。其實任何建築都不是孤立的,它還需要與環境融合。
除了摩尼殿之外,中華大地上的古建還有無數,它們都是古代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和藝術的典範。因此,我們應該像梁思成那樣不遺餘力地去保護它們,也許我們不是古建專家,但我們能在其他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永遠的保存下去。
參考資料:
《古拙:梁思成筆下的古建之美》作者:梁思成,林洙,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裏就結束了,喜歡小編的作品可以點個關注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