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多大規模最好?我曾經問過一位美國小學校長,他回答説:“如果校長能認識每一個學生就可以了。”當時我想,也許我只能認識300個學生。
縮小辦學規模是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之後,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舉措之一就是縮小學校規模,這是繼小班教學之後的重要改革。
我參訪過美國的多所中小學校,公辦學校的規模都比較小,小學一般是幾百人,中學一般是1000多人,很少有超過2000人的,私立學校的辦學規模更小。我參訪過的日、韓學校的規模也都比較小。
追求學校規模化是工業革命之後規模經濟理論的產物。特別是在追求教育公平性的背景之下,為了讓更多學生能上好學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主張擴大優質學校的規模,學校本身也有擴大規模的內在衝動。
在我國,有些優質的公辦中小學人滿為患,千人年級、萬人中學不鮮見,與此相關的是大班額,60—70人的班級也屬常見。
從教育產出來説,擴大優質學校教育規模,在特定的發展階段無可厚非。但是隨着教育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教育不是工業,學校不是工廠,教育產品無法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如果從追求教育的卓越性維度出發,則應當縮小學校規模,從規模化走向有機性。
學校不是企業,也不是行政性組織,應當是去行政化的有機性組織。有機性組織也稱適應性組織,它的特點是低複雜性、低行政化,分權而不是集中,扁平而不是層級,靈活而不是統一,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彈性,能根據需要迅速作出調整。
如果規模過大,學校的組織形態、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會發生變化,管理必然由簡入繁,不可避免地增加管理層級,加大管理寬度,最後的結果是患上“大組織病”——層級過多,管理固化,效率低下,缺乏彈性,反應遲鈍,行政化色彩加重,管理行為會多於教育行為。規模過大的學校無法成為有機性組織,只有規模適度的中小學校才有可能改造成高效率的有機性組織。
縮小中小學校的辦學規模,增強學校管理的有機性,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超大規模中小學校要有計劃地“瘦身”;較大規模學校要有意識地劃分為若干小型學習社區,化大為小;適度規模或者小規模學校,要調整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化繁為簡,實行扁平化管理,減少管理層級,轉變中層職能,給基層授權賦能。
目前我國出現的一些小微學校,其組織結構簡單,運行機制流暢,值得借鑑。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學校雖然是小規模,但還是大班額,這同樣影響組織的有機性,需要同步減小班級學生規模。
青島中學《辦學大綱》中明確提出:“我們將在辦學過程的始終嚴格限定辦學規模,我們深信,讓學校強大的永遠不是規模,而是品牌在社會中的地位。”青島中學是12年一貫制學校,保持小規模和小班化,小學每個班級不超過20人,每個年級不超過100人;初中每個教學班不超過24人,每個年級不超過200人;高中每個教學班不超過24人,每個年級不超過300人。
我們實行的組織結構,以專業化的行政服務支持教育教學,實行扁平化管理和分佈式領導,管理重心下沉,給基層賦權,釋放基層的活力與創造性。我們保持組織的彈性,以項目組的方式作為正式組織的有效補充,建立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運行機制。
教育發展到更高階段,必然要從規模走向質量,從外延發展走向內涵發展。千人年級、萬人學校的隱憂也漸次顯現,大組織病不可避免。正如管理學專家彼得·德魯克所説:“社會組織恰如生物有機體,必須保持小而精的狀態。”
當然,學校也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規模不應當是它的目標,健康、和諧、活力、創造力才是學校有機體的價值追求。
作者| 汪正貴,青島中學校校長
責編| 滄月
•劉莉莉:《實施條例》不是對民辦中小學的衝擊,而是促進與推動
•程紅兵:如何實現權利的讓渡,是中小學激發辦學活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