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天花板,體育產業探尋“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體育產業系列調研之三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 題:打破天花板,體育產業探尋“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

——體育產業系列調研之三

新華社記者

2009年,一羣上海體育學院的畢業生,湊了10萬塊錢決定創業,他們選的主題很特別——跳繩。

做表演、做服務、做培訓,經過了十餘年的摸爬滾打,他們當年創立的躍動跳繩,如今已經在14個城市設立了分公司,業務涵蓋產品、表演、培訓、賽事、躍動運動館五大業務。

一根跳繩的背後,是一條延伸得越來越長的產業鏈。回顧這些年的奮鬥史,公司總經理鍾水軍也頗為感慨:“因為熱愛跳繩,所以我們走到一起,體育產業是慢產業,沒有對項目的熱愛是堅持不下來的。這些年來,我們持續打造、豐富我們的業務,從最開始的表演到現在的五大業務,圍繞這條繩子,我們做成了全產業鏈。”

從單一業務到綜合業務,是越來越多像躍動跳繩這樣逐漸壯大的體育企業正在走的道路。

做體育場館座椅起家的大豐體育,就在不斷地打破着自己的“天花板”,體育場館座椅對於材料、工藝等有相當高的要求,而大豐在這方面一直精益求精。在多次奧運會、世界盃、亞運會、全運會等賽事上,都能找到大豐的身影,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大豐就參建了27個奧運場館。

據浙江大豐體育副總裁、銷售公司總經理吳堅介紹,在體育座椅領域繼續發力的同時,公司角色已從“看台座椅製造商”轉變為“體育工藝集成商”,即將到來的杭州亞運會,對於大豐來説是“主場作戰”。“大豐的目標是將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運用智能舞台、大數據、人工智能、5G、AR/VR等新技術,加快文體旅新消費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出面向未來生活的新時代泛文體旅綜合體,成為文化體育旅遊與科技融合的引領者。”吳堅説。

在體育產業領域,也有企業以體育為根基,將業務切入了更廣泛的領域。

從2004年的雅典到2016年的里約熱內盧,位於杭州富陽的浙江華鷹集團生產的賽艇已經連續服務了4屆奧運會,歷經多年的打磨,在賽艇船體制作方面已經駕輕就熟的華鷹開始瞄準更大舞台,進軍遊艇市場。

“其實賽艇船體的製作難度要比遊艇大,也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了在賽艇船體方面的經驗優勢,所以我們的遊艇船體也非常具有競爭力。”華鷹集團副總裁金音説。

從2012年初步試水遊艇行業以來,華鷹在近10年的摸索中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產品設計能力,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款產品進入量產。

體育產業專家、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鄭芳表示,這代表着許多製造業起家的企業在向服務業拓展自己的業務方向。她説:“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雙輪驅動,以製造業為基礎,然後把服務業做大以後,同時反過來再銷售自己的產品,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

對於以辦賽為特色的南京善跑體育科技有限公司來説,疫情給公司業務帶來的衝擊相當大,但正因為公司在產業鏈上下游的業務拓展,公司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善跑體育副總經理張宇介紹,目前公司已經形成體育賽事、體育場館、體育裝備及周邊、國家隊開發與運營四大核心業務板塊。“2020年‘黑天鵝’狀態下,我們能夠生存下來,也要感謝新業務拓展。在體育產業當中,我們要儘量豐富業態。”張宇説。

對於“綜合”與“融合”,波動體育科技集團董事長陳理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在安徽合肥,他與合作伙伴塔亞普拉運動健康集團執行總裁常春共同打造了一個以體育為引領的綜合體。在這棟建築裏,一層是健身培訓機構、二層和三層是舞蹈、英語等各類培訓,這些機構之間有聯名優惠活動,通過多種業態的相互融合,讓爸爸、媽媽可以帶着孩子過來,一家三口都可以獲得各自需要的服務。

對於這個綜合體,常春描述道:“我們的想法就是讓體育和教育融合,用運動健康的內容把城市的空間進行更新。這個建築過去是一個企業的辦公區域,現在進行了空間利用更新。現在夫妻倆帶着孩子一起來運動的很多。”

南京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與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凱認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一定是和外圍的關聯產業相融合。他説:“這幾年我們談得很多的就是‘體育+’,另外還有‘互聯網+’的概念,然後還有5G技術等等,我們需要研究這些技術能為我們帶來哪些新的業態,新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抓住了技術創新,從供給側進行引領,就能夠出現很多新的消費形態。”(執筆記者:林德韌,參與記者:王恆志、朱翃、夏亮、周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6 字。

轉載請註明: 打破天花板,體育產業探尋“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體育產業系列調研之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