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主中原,全力追殺朱明王族子孫,造成朱氏子孫拼命的隱姓埋名躲避,而假的皇室,尤其是朱三太子橫行各地。朱三太子七十五歲了,啥都沒幹,還被剮了500多刀,結局挺慘。他沒有任何實力,也沒有任何“罪行”,主要是冒充他的人、打着他名號造反招搖撞騙的人太能折騰,什麼屎盆子都往朱三太子頭上扣,扣得清廷心驚膽戰。
這人能量太大了,怎麼全國各地都是都是他的身影,所以一旦抓住無論有罪沒罪都要處死,藉此表達一個信號-朱三太子被我朝處決了,反清人士都收收心吧。其實該造反的還是造反,沒有朱三太子那就直接反清復明,連扯虎皮的步驟都省了。
朱三太子的口供
1644年,北京陷落之前,崇禎帝斬殺後宮女眷,讓三位皇子換裝為百姓,“萬一生還,光復社稷”。其中即有清代大名人“朱三太子”朱慈煥,後來下落成謎,也不得不成謎,早抓到的話,朱慈煥早就死了。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收錄了官員向康熙帝彙報情況的奏摺,記錄非常詳細:
據朱慈煥交代,姓朱,全名朱慈煥,是朱明皇族後裔,排行第四,時年七十五歲,我二哥早死了,三哥和我同歲,十歲時候就離開了,後流落到祖籍鳳陽,被人收養,但是收養人也怕招致殺身之禍,所以又送走了我,無奈出家為僧,後還俗入贅餘姚胡家。知道他身份的張念一慫恿他造反,朱慈煥害怕,直接躲寧波去了,後來又遷往湖州,又遷往山東汶上縣在民間教書,官府查得緊,妻妾、兒媳、三個女兒都自殺了,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孫子,已被收監。我從來沒有非分之想,反而躲着那些妄為之人,我可勸不住他們,我都躲到山東了,只想苟延殘喘而已。
ε=(ο`*)))唉,反正你自己不説沒人知道,吹唄,結果好多人找他舉事,全家死絕,真是禍福豈無憑。
朱三太子的號召力
朱三太子的傳説在民間是很有“市場”的,有很好的羣眾“基礎”,民眾們都覺得朱三太子未死,一直在籌謀光復社稷,如果這種意識並沒有深入人心,“騙子”們的謊言便不會得逞,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呼應,誰都覺得朱三太子死了,那還怎麼忽悠呢。
這裏就要提及朱三太子的身份問題,冒充朱三太子的既有仁人志士,也有宵小之輩藉機詐騙財物,同時這也是構陷他人的妙招,朱三太子被抓後的結果只能有一個,從帝王到民眾都知道,小魚小蝦米還可以“恩養”一下,充充大度賢德,朱三太子可是決計活不了的。
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從順治説起:
順治八年,第一個倒黴蛋出現,一個茶葉販子首先被告發,説該人自稱大明三皇子,吹吹牛的事,一查就清楚。
順治十二年,南昌有人陰謀作亂,自稱朱三太子。
順治十三年,一破產商人自稱朱三太子,搞了個大型廟會party,能捐錢的,等反清復明成功後,都有官可做,結果被封官的人誰也不服誰,一個不讓路,我官比你大,一個也不讓路,這不還沒正式冊封呢麼,得,打起來了,鬧到官府,後果就是全部死掉。
順治十六年,一騙子自稱朱三太子,能和順治帝搭上關係,買官很輕鬆,半年多就騙了七萬多兩銀子。
康熙十二年,有人因不滿逃人法,聚眾造反,自稱朱三太子被鎮壓,當街與清兵對砍,行事極其乖張,社會影響極大,200多人被殺。
同年,吳三桂起事消息傳到北京的轉天,北京人楊起隆冒稱朱三太子起事,天子腳下,北京各城門全部關閉,滿城搜捕,城中禁止起火做飯,但是城中仍起火處無數,因黨羽眾多,到了“斬決無地”的程度,無奈“以車滿載出九門斬之,屍積如山,如是者八日”,通過大屠殺血洗京城八日,完事了?沒有,抓捕一直持續到轉年,逮捕2000人,公示數百人,共犯數萬人,公示數千人。楊起隆本人逃脱,根據當時清廷所發的懸賞來看,楊起隆從未被抓捕落案,後來抓了個人押回京對質,楊起隆的老婆竟然不認識,可見又抓錯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蘇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牽出了四明山的張念一,張念一又牽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煥。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監來看,沒人認識他,又是一起冒認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頭剮了,兒子們斬立決。
上面一段我得解釋一下?: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煥呢?應該是。因為他的完整審訊記錄都有存檔,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且與同案犯的口供對應,履歷都經過核實,身份確定無疑,唯一不認的就是雖然自己泄露了身份,但是並未參與任何謀反行動,這一點也被查實,確實沒有實際參與謀反,反倒輾轉躲到了山東。
康熙帝怎麼説的呢,“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死刑),以息亂階。”雖然無罪,但還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節來了?,九卿又上奏,?説崇禎四子早在崇禎十七年就已經死了?,明代老太監都不認識他,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這招是和多爾袞學的,九卿的處理意見是凌遲處死。
啥意思呢?
①我們沒殺朱三太子,也不會因為他的身份而殺他。
②此人罪名並非朱明王室後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③後續的《明史》編纂者,明顯注意到了這點,朱慈煥本來是四子,改成五子(因朝廷公佈了呀,四子早死)這樣朱慈煥就坐實了“假冒自己”的罪行。
注:《明史·諸王傳》和《弘光實錄鈔》在朱慈煥的記錄上是相牴觸的。
朱三太子為何“深入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又,江寧織造曹寅彙報,抓到兩撥“朱三太子”部眾,兩個案子同時發生,同樣發生在江浙,但是互不相識,可見朱三太子名頭的火爆程度。
要説這朱三太子歲數鐵定是不小,有點猛追彭祖的勢頭,活的年頭忒多,足足耗死三代皇帝,後來的台灣朱一貴,雍正一朝的甘鳳池,周昆來,張雲如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號。
連雍正帝都抱怨,“從前康熙年間,各處奸徒竊發,動輒以朱三太子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貴者,指不勝屈。”手指頭都不夠數的。
雍正帝很納悶,“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之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否則隱匿姓名伏處草野。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眾者”
從來改朝換代,舊朝皇家宗室要麼臣服,要麼隱居。怎麼本朝的奸民這麼奇葩,還有尋死上趕着假稱朱姓蠱惑人心的,而且數量如此眾多。
擁護朱三太子真的是為了反清復明?
即便是集權中心的北京,朱三太子也有供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即羣眾基礎。
朱三太子就像被砸的地鼠,全國各地亂竄,天知道下一秒從哪兒又鑽出來。
那個時期,其實距離大明國滅時間並不長,明末的不少太監尚在,民間經歷過明朝的人更多,都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明朝這政權怎麼樣,最後怎麼死的,老百姓也不傻,都心知肚明,至於責任劃分問題,爭議太大,也得不出個統一結果。
我個人認為是清廷責任最大,至於什麼得國最正,當屬無稽之談,但是出於統治合法性和襲權正統性的必要宣傳,也是當時的清政權沒有辦法的事,他只能這麼説。這種觀點無助於改變什麼,總之還是清廷統治,但康雍二帝對此的看法也並非全無道理。
最關鍵的是,相對明末,民生確有改善,而且還改善了不少,不能説非我族類就寸功全無,你當着朱元璋的面罵元朝,他也不樂意(原因很多,本題不講)。無論明清,該捧就捧,該罵就罵,不吹不黑,別牽強附會亂丟黑鍋就好。
“朱三太子”們生長的土壤
之所以朱三太子在民間還有生存基礎,源於清廷與民間“新”的矛盾,自滿清入關,是否發生過大規模屠城,當時的百姓可能比你我更有發言權。退一萬步講,即便全是假的,百姓們都這麼認為又怎麼辦呢,那年月也沒個抖音,沒個頭條的,信息閉塞。
滿清入關後,對功臣肯定是要有所分封的,蛋糕要分着吃才行,老壺裝新酒,矛盾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地權上,跑馬圈地民怨極大,無論什麼時代這種行為都是逼人造反,通縣沒有一寸土地是原主的了,雄縣也是一樣,圈上就是我的,補償款朝廷説是發了,問題是沒人見到過,農民直接變成了農奴,還以種地為生,但地是人家的,以前能有點餘量,現在只夠生存,甚至不夠生存。
圈地,逃人,投充,屠城,等等等等,只要諸如此類的壓迫沒有停止,朱三太子們就會殺之不絕,對於捨命造反的人來説,明清並沒什麼區別,反正活不下去了,為了多活幾天也得造反,至於死,不造反早就死掉了,哪裏還有機會考慮這種問題。
所以説朱三太子純粹是被逼出來的,小民一個不好起事,當然要把自己的草台子搭建的大一些。即便沒有了朱三太子,後續也還會出現朱六太子,朱三太子次子,然後就是神仙妖怪各種託詞各種教,外加“李開花是皇帝”,總之藉口好多,都是解決積怨的藉口。
隨着康熙、雍正的勵精圖治,改善民生,民族矛盾有所緩解,百姓大多還是趨向於安穩度日,但問題只是相對減輕,民族歧視和壓迫沒有停止,那反抗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斷絕,只不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蟄伏期而已,但反清復明或以此為由頭的反抗貫穿整個清代,從未停止。